2010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复习资料(第3节鉴赏作品的语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1页邮箱:3004886@qq.com第3节鉴赏作品的语言1.(2008·全国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2.(2008·安徽,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2页邮箱:3004886@qq.com答: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定向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注①罟师:这里指船夫。②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哪位作家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答:答案(1)七言绝句(或“七绝”)。孟浩然。前两句包含的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别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南到江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2)苏轼。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栀子花诗[明]沈周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答:(2)诗的后二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答: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3页邮箱:3004886@qq.com答案(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是夏季开花,所以喻其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给人带来清凉之气。(2)①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夜风”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月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态。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寒夜揭傒斯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1)诗人作此诗的时令是何时?首句的“冻”字可否用“映”“点”“著”等替换?试作简要分析。答:(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赏析。答:答案(1)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换,前两句便带上平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2)最精彩的当是末句五字。“一叶落”的声音足够细微,馆中人却能清晰地辨闻,足见夜之静,而一个“时”字,更将漫漫长夜中难眠人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虚馆内外的情况,而且传达出诗人愁苦的心绪,可谓神来之笔。4.(2009·湖北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答:(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答:答案(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闻雁韩洽[注]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注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4页邮箱:3004886@qq.com答:(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答案(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抛家别院,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1)这首诗的二、三联很讲究炼字,请选取其中的“满”和“生”,简析其表达效果。答:(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答案(1)“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皆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2)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溪行[注]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这首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1)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时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他认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答:(2)你认为这首山水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5页邮箱:3004886@qq.com答:答案(1)同意。李白化用了前人诗名,却显得更工整流畅。诗人以“鸟度”对“人行”,对仗工整;以“明镜”喻清溪,以群山比“屏风”,比喻清新。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清我心”的“清”字。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因为诗人在朝廷屡遭排挤和打击,实感官场污浊,今见清溪潺潺流动,认为可以“清心”,洁身自律,精神愉悦。3.(2009·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衢道中曾畿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注]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注泛:乘船。(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答:(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答: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绿阴夹道,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4.(2009·南通高三调研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自苏州至望亭驿有作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南浦菰蒲①覆白,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流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那堪回首长洲苑②,烽火年年报虏尘。注①菰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中,俗称“茭白”。②长洲苑:古苏州的一大胜境,始建于吴,可中学教育研发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共6页第6页邮箱:3004886@qq.com与西汉的上林苑并论,屡遭战火劫难。(1)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此诗云:“此舟行纪事之作,通篇只写得‘不见人’三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不见人”三字贯串于本诗的前三联写景之中:水路全被菰蒲、白覆盖,少有舟行;东吴的百姓都去打仗了,野外的棠花孤独地盛开,无人欣赏;江燕归来屋中无人;客人经过不见有人送迎;田野荒芜不见有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