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后)先秦道家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反省和当代启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先秦道家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摘要:近现代的三次科技革命为人类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人类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私欲的急剧膨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及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类文明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先秦道家,则从另一方面,认真反省人类文明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他们从“道”出发,倡导人类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资源,正确认识、处理最基本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从而回归一种豁达,达观的本真状态。先秦道家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庄子、生态、和谐、反省、启示一、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前后一百年间,三次科技革命为人类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是现代人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以及对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的残酷的破坏和掠夺。而现如今,人类正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人口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球人口已达70亿,而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104亿,甚至可能达到140亿,这将给已不堪重负的地球以沉重的压力。另一个问题则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耗速度过快,人类为了维持生计,砍伐树木,开垦土地,使资源消耗的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则使得大气层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滥砍滥杀,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全球普遍的温室效应,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的发生,许多濒危物种已面临绝灭的危险。不仅如此,人类如今所从事的活动也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身外之物,使人类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生命本身,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必然王国,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奴役人们自己。人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人们终日疲于奔命,患得患失,造成道德、价值观的缺失,我们的生命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然而,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生存危机并非置之不理。越来越多地人意识到,人类生态文明耳朵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人类也开始反思自己,深入思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开始关注、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理论。在这其中,就以中国的道家为代表,它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强调“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以一种更为全面、新颖的视角全面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先秦道家生态智慧及其对生态文明的反省1.先秦道家生态智慧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永恒关注的一个话题。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等方面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体现在人身上,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丰富和满足。而这些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重中之重。在先秦道家哲学中,“道”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和普遍规律。世间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关于如何产生世间万物,《道德经》对此阐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表明“道”为世间万物为本体,“一”为“道”演化而来的混沌质朴的统一体,“二”是“一”分化出的阴阳二气,“三”为阴阳二气调合而成的一种协调状态。“道”是万物之始终,又是万物之本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②而道又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由此,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所谓人应法地而师天,师法自然。庄子的齐物论也有过类似的描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③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也是平等的关系。因此道家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干涉。人与世间万物共存,就应该与它们保持和谐,从而达到天与人完全混合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人与天一也”,“一”就是“道”,即自然之道。“天人合一”,乃是认为天地、人和万物都合于自然之道,就是“道通于一”。若反其道而行之,势必会危害人类自身。先秦道家哲学,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企图变天人分离为天人合一,变天人对抗为天人协调,而这种思想,对于当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先秦道家生态智慧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道”,首先被誉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用。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④道家一方面主张万物自道生,另一方面又认为万物生而有道。道是无所不在,万物皆生而有道。因而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生灵都有其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利和合理的存在地位,应让宇宙万物都能自由生长,自足其性,勿加干预。道将生成万物的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而它作为永恒的终极存在,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和运作万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庄子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⑤此即“万物皆一”、“道通为一”,虽然万物在形态和性质上参差不齐,但它们的任何变化都由相同的道支配,因而道具有普遍性。道的整体性便在于万物都是由道德共同根源所产生,其变化也是道德变化过程的一个部分,只有道才是流变过程中的整体。而道的普遍性与整体性是天地万物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①任继愈:《老子绎读》第四十二章第244页②任继愈:《老子绎读》第二十五章第160页③马恒君:《庄子正宗》齐物论第36页④任继愈:《老子绎读》第二十五章第160页⑤马恒君:《庄子正宗》德充符第83页“道生之,德蓄之。”⑥可见道不仅仅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也是天地万物产生后内在于所有具体事物的道,即“德”。道是本体,通过德在事物中的作用体现出来,道又是整体,他在创生万物时分流于具体事物的东西就是德。德的部分性以道的整体性为自身存在的根据,来彰显出道的整体性。由这种道与德的关系,产生了一种“物无贵贱”的价值论,道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源泉,事物一经产生,已经得道,而德作为事物的内在价值,是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因而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来源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没有大小贵贱之别。如果把道当作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整体,人和其它生命物种一样,作为道的衍生物,它们的内在价值是平等的。人类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亲近大自然,尊重生命。而“道法自然”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则是“无为”。无为指人类应按照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所采取的适应行为,即所谓“为而不恃”⑦、“为而不争”。⑧而我们更应该正确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按照生物圈的稳态要求,积极地恢复和重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3.先秦道家的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的先圣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在内缘己心,外参群意的审美体验活动中,获得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感悟,而道家则是将道上升到美学追求的层面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看来,这就是合规律而又超越的审美理想就在于,“法天贵真”。“法天”中的“天”就是“道”。其主要特征便是我们熟悉的“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无为而合于规律;而另一特征则为无限,即不受有限事物的束缚,意味着自由。“真”即合乎客观存在、客观真理,顺应规律。“法天贵真”即以“天”、“道”为美,以无为而合规律、无限而自由为美。道家认为美在于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追求合乎人性的理想之美。先秦道家对自然的崇尚,从而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凡是美的东西都是真实而非虚伪的。崇尚不经人工雕琢的天然之美,追求合规律而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就成为先秦道家审美境界的重要特点。先秦道家追求合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认为自然无为的境界是美而自由的。那么,如何才可以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呢?因而,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的审美态度,它是超功利,超现实主义的态度。庄子认为,能在想象中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飞翔并不是人的躯体,而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心”,“心游”即“逍遥游”,心灵的自由翱翔。美作为人的自由的表现,必须以人类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的,所以在根本上离不开功利。而美,它不同于人类物质欲望的满足,它只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即在自由中,方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而它是超功利的。由此,只有“乘物”,依靠物又在凌驾于物之上摆脱功利欲望的束缚,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实现心灵的遨游,达到自然无为的美的境界。“法天贵真”、“乘物以游心”,最终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即“身与物化”。先秦道家认为美在于自由,而要达到这种自由的境界则必须消除物对人支配,达到物与我的统一。因而审美境界与物我同一是分不开的。审美的境界,即是物我一体,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而庄子认为人只有彻底放弃心智的干扰,以平和安静的心境去顺应自然的千变万化,才能真正参与自然地变化,获得自然赋予的生命力,产生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一体感,并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无限地拓展开来,从而得以享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快乐。在这种至高的境界中,⑥任继愈:《老子绎读》第五十一章第282页⑦任继愈:《老子绎读》第二章第52页⑧任继愈:《老子绎读》第八十一章第426页人已完全融入到自然,主客体的界限、宇宙时空的界限已完全消失,人已融入整个宇宙的变化过程之中,从而享受与天地万物默契合拍的和谐,享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最高快乐,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⑨的至高境界。先秦道家以天人合一为基础,道法自然为最高原则,并强调以独特的审美境界,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它强调以审美而非功利的看待自然,对当今突破传统的发展观,缓解当前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丰富认为精神文化生活,以一种更为全新的姿态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三、先秦道家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1.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由于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没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自然之道,为了恢复原初的平衡关系,老子提出应知止不殆,知足不辱。“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⑩就是说要懂得适可而止,做到不盈,才能避免超越界限所带来的灾害。庄子认为,自然秩序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就在于人们不知其所止,人们从不清楚了解天地万物间运动的规律和法则,由此造成的万物丧失了原有的本性。“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11庄子强调人们在利用万物时,要明白遵循自然的界限,不要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做事不能过度尽量做到适可而止,成就一件事,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顺应自然规律来得以实现,而违背它,则会铸成大错。除此,先秦道家还提出了知足的实践要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对于名利与生命,身体与财物,获取与丧失相比,应以生命的价值为重,对物质利益的适当追求,学会满足、知足,克服极端的过度的物质享受的行为习惯,对物质过分的贪得无厌会带来更多的损耗。学会知足、知止,这是一种一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的实践态度。而现如今,全世界各个国家和组织都从制度上等去多方面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共同的家园。道家知止不怠、知足不辱的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这种理念,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反省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失衡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造成在于人们不懂得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人们往往注重眼前利益,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毁林开荒,随意排放污染物,从而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改变以前传统的看法,当今用道家的观点、审视、思考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都需要我们从自身的做起。2.自我精神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