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湖北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1.冯天瑜在《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别》一文中写到“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i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汉字重要史学术语。”据此定义,下列属于分别属于中西方“封建时代”的是:A.夏商时期、罗马帝国时期B.秦汉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C.殷周时期、法兰克王国时期D.明清时期、英国都铎王朝时期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3.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4.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A.地方成为自治单位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形成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割据势力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5.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延边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6.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从原来依靠朋友和亲属,转向主要依靠说服人民,形成“新式民主”和“新型政治家”,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梭伦确立财产等级制②克利斯提尼划分“三一区”③陶片放逐法实施④伯利克里“黄金时代”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雅典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久,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A.是平等公正的民主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C.是过于泛滥的民主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8.“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话语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文献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德意志帝国宪法》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10.1883年1月,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做法:A.使得美国党政完全分离B.弱化官员党派化C.影响政府行政效率D.造成了政治腐败1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1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东南互保”局面。这一现象共同说明:A.中央失去对有效地方控制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13.民族主义只有在短暂的时期内变得极为重要,即在民族建构、政府、外部威胁、领土争议、或内部受到敌对族群或文化群体的主宰危机时,民族主义才显得极为重要。”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时期是:A.鸦片战争后B.甲午战争后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解放战争后14.1943年1月,国民政府通过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大西洋宪章》的签订C.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D.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15.1947年某日毛泽东曾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及陈赓:“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但陈先瑞、韩东山所率五师部队三千余人有被敌歼灭之危险。故无论如何应派队救援。”“以一个旅渡(黄)河接护五师,主力四个旅即刻占领同浦线。”此时战争的主要态势是:A.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B.国民党军展开重点进攻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即将打响16.日本官方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记述:“管区内的敌人,使日军最感棘手者,为冀西及冀中军区的共军。彼等以省境及日军作战地区附近,或沼泽、河流等日军势力不易到达的地区为根据地,进行巧妙的地下工作及灵活的游击战。”文中的“共军”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A.江南游击队B.八路军C.工农红军D.新四军17.十月革命后,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下设陆海军、外交、财政、司法、内务、民族事务等13个人民委员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人民委员会的主要特点是A.民主集中B.议行合一C.党政不分D.三权分立18.毛泽东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一文中写到: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毛泽东认为政协需要存在的原因是:3A.全国人大尚未建立B.有利于扩大民主政治的基础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D.政协参与国家立法19.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日本和美国分别建交。这些成就A.完全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B.体现了多极化格局己经形成C.结束了两极格局D.体现了外交的独立自主20.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21.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22.亨廷顿曾说“欧洲的疆界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结、伊斯兰教和东正教范围开始的地方”。1994年春,欧盟明文规定,除信奉基督教波罗的海诸国以外,排除所有信奉东正教的前苏联共和国入盟的可能性。上述现象共同说明:A.欧盟内部冷战思维严重阻碍其东扩B.欧盟现今各成员国皆为信奉基督教国家C.欧洲的联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基础D.欧盟各成员国都表现出很强的文化优越感23.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务实B.美日关系逐渐淡化、边缘化C.日本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D.美国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24.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A.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C.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D.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题文】C1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4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外交产生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9分),并做简要评价(6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利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汾)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大下治关。……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