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门市2014年重点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防控建议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现辖27个乡镇、办、场,常住人口1445899人。【摘要】【目的】分析天门市2014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出防治对策。【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天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8897例,报告发病率615.33/10万,死亡4例,死亡率0.28/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14种5697例,死亡4例,报告发病率为394.01/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3200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221.32/10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病种为乙肝3874例、肺结核1030例、未分型肝炎233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为丙类第一位,报告发病1201例,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53%。【结论】需加强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措施。【关键词】传染病分析防控建议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基本信息系统》。1.2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疫情概况2014年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8897例,报告发病率615.33/10万,死亡4例,死亡率0.28/10万。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4种5697例,死亡4例,报告发病率为349.01/10万;与2013年比,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上升12.65%,死亡率下降20.47%。报告病种增加了登革热、恶性疟,减少了狂犬病、阿米巴痢疾、百日咳;报告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有病毒性肝炎、麻疹、出血热、痢疾、布病、梅毒、血吸虫病,下降的病种有艾滋病、狂犬病、肺结核、伤寒、百日咳、猩红热、淋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病种为乙肝3874例、肺结核1030例、未分型肝炎233例,分别占乙类报告发病总数的68.00%、18.08%、4.09%。这三种传染病发病数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0.17%,详见图1。-2-狂犬病布病淋病猩红热血吸虫病梅毒百日咳副伤寒麻疹伤寒肺结核菌痢出血热肝炎(未分型)艾滋病HIV肝炎合计甲肝乙肝丙肝戊肝阿米巴痢疾-1000100200300图12014年天门市甲乙类传染病与去年同期升降比(±%)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3200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221.32/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上升了32.26%,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为丙类第一位,报告发病1201例,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53%。2.2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2.2.1时间分布2013-2014年报告发病率均随月份增加逐渐降低趋势,发病高峰均为3月份。2014年1-12月报告发病率波动在28.70/10万-39.00/10万之间,除2月外,各月报告数均较2013年均有增加,报告发病数最低为10月,2013年为8月,见图2。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图22013年-2014年天门市乙类传染病分月发病趋势图例2013年2014年-3-2.2.2人群分布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60岁青壮年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74.91%,其中20~岁年龄组有一个发病高峰,详见图3;男性3261例,女性1768例,男女比例为1.84:1;按职业分以农民最多,报告发病3636例,占发病总数的72.30%。图3天门市2014年甲乙类传染病年龄分布图0200400600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岁例2.2.3地区分布全市27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在706.77/10万~266.12/10万之间,居前三位的是汪场镇(706.77/10万)、蒋场镇(622.26/10万)、岳口镇(573.62/10万),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区有石河镇(266.12/10万)、杨林镇(269.66/10万)、佛子山镇(272.94/10万)。2.3重点传染病分析2.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位居我市各类传染病构成比之首,近年来报告数构成比呈逐年递增态势,2014年我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4260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74.78%,其中乙肝3874例,占肝炎发病数的90.94%;发病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1.41/1(2496/1764);人群分布特征显示,农民、家务待业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69.79%。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除乙肝外,各病毒性肝炎病种发病率均较去年上升。防控建议: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加大服务行业中使用器具的消毒监测工作力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意识,严格作业规程,严防医源性传播。加强乙肝炎疫苗的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继续扩大乙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范围,以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流行,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2.3.2手足口病:-4-全年报告707例,较去年报告发病率上升8.16%,报告佛子山镇重症病例1例。发病对象主要为0~3岁散居儿童,占总数91.37%(646/707);有明显季节性,3月下旬开始报告发病数快速上升,4、5、6月为发病高峰,三个月共报告409例,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数57.85%。实验室诊断病例40例,其中EV71构成比70.00%(28例),CoxA16构成比10.00%(4例),其它肠道病毒20.00%(8例)。EV71为我市优势毒株。防控建议: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培训,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以及基层医务人员对退热药和激素类药物的规范使用,做好手足口病重症救治设备、药剂储备。做好托幼机构及小学等儿童聚集场所的晨检和巡检,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居家隔离治疗,并对可能被污染的玩具、生活用品及环境等进行消毒。加大对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保育人员等的健康教育。2.3.3出血热:报告发病34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较去年上升2.45%;主要职业分布为农民,占73.53%(29例)。冬春季为发病高峰。防控措施:及时掌握疫区迁移情况,对易感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加强防鼠灭鼠工作,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防护意识。2.3.4布鲁氏菌病:报告布病5例,无死亡病例。男女比为4:1,主要为青壮年发病,2013年之前我市无布病报告。病例分布在四个乡镇,经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均有流行病学接触史。防控措施:由于我市以往没有布病的发生,医务人员布病诊疗知识和防控知识不足,对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延迟,并且群众对布病的防治知识和疾病的危险性认知程度不够,特别是自身的防护意识淡薄。因此需开展医务人员布病诊疗知识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工作,进一步严格按照布病诊断标准进行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报告工作;建议将相关情况向农业畜牧部门进行通报,密切监测羊群疾病发生情况,协作开展防控工作,实施以畜间免疫、检疫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和发动群众,让群众了解防治知识和疾病的危险性。2.3.5麻疹全市共报告麻疹22例(外地报本地6例,本地报告病例16例),麻疹发病率为15.2/100万。与去年比报告发病率上升了68.27%。防控措施:切实落实“村级巡诊、乡镇留观、定点救治、市级重症”的防控策略,村医必须在观察期对患者居住地每日进行巡诊,做好巡诊记录,彻底排查可疑病例,做到早发现、-5-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开展麻疹类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对所有适龄儿童要挨家逐户核实麻疹类疫苗预防接种记录,保证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和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市民防病意识,让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防病工作中来。2.3.6疟疾:本年报告恶性疟1例,去年去年无疟疾病例报告。我市间日疟报告病例数逐年下降,近年来发病率保持较低水平。从2010年我市报告首例输入性恶性疟以来,2010、2011、2012、2014年均有输入性恶性疟报告,随着境外务工、经商等人口流动加大,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可能增加。防控措施:以病例管理和疫点处置等传染源控制措施为核心,落实疟疾消除工作。高度重视输入性恶性疟监测和防控,加强出国劳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开展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疟疾诊治知识培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输入性恶性疟。2.3.7肺结核:2014年,我市共报告结核病例1030例,其中涂阳肺结核253例,占肺结核总数的24.56%;菌阴702例,占467.16%;未痰检74例,占7.18%。男女性别比为2.44:1(1731/299),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从近年疫情走势看,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率;做好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和追踪工作,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愈率。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2.3.8流感:报告发病情况:本年度报告452例,与去年比发病率上升81.97%。防控措施:加强流感监测,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老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学生等重点人群落实控制措施,倡导流感疫苗接种。开展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养成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口鼻卫生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3.9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情况:本年度报告发病161例,较2013年下降24.06%。防控措施: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的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尤其是加强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做好晨检等监测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