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体察细微,辨识语境第一章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Ⅰ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Ⅱ如何辨析近义实词、虚词Ⅲ如何正确使用成语Ⅰ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2010•山东)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解析A项“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句中应用“忘怀”。B项“古稀”指人七十岁,语境中的老人“最小的也已82岁”,故错,应为“耄耋”。C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不合语境。D项“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答案D2.(2011·山东)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A.提出产生适合B.提出引发合适C.提醒产生合适D.提醒引发适合解析“提醒”不仅是“提出”,还有“促使注意”之义,与后文座椅带来的身体毛病相照应。“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适合”是动词,与中心词“高度”不搭配,“合适”是形容词,与中心词“高度”搭配。答案C3.(2011·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解析A项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项闲言碎语:贬义词。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只言片语”。C项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D项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答案C4.(2012·山东)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A.溶化沟通喧哗B.溶化勾通喧闹C.融化勾通喧哗D.融化沟通喧闹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溶化”与“融化”都有“(冰、雪等)变成水”的意思,但“溶化”还有“(固体)溶解”的意思,适用范围更广,在①句中二者均可。“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勾通”意为“勾结串通”,贬义词。②句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当用“沟通”。“喧哗”与“喧闹”都有“声音大而杂乱”的意思,但“喧闹”还有强调“热闹、吵闹”的意思。③句写天还没亮的农贸批发市场,且与“起来”搭配,应用“喧闹”。答案D5.(2012·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解析本题从褒贬误用、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贬义词。用于“演讲选手”属贬词褒用。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用于修饰“田园生活”属望文生义。C项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句中用作“长期请假,没有回来”属望文生义。D项奔走呼号:形容为办成某事而到处宣传,以争取同情和支持。合乎语境,使用正确。答案D6.(2013·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解析本题从褒贬失当、望文生义、不合语境等角度考查词语的使用。A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B项其间:某一段时间。期间:(某段)时期里面。“其间”可以单用,而“期间”前面要加修饰成分,如“这期间”“那期间”“开会期间”等等。所以这里用“其间”正确。C项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也说“如沐春风”。这里属望文生义。D项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鼎足,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前面说的是两个公司,用在句中不合语境。答案B7.(2014·山东)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___。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A.①反映②曼延③总算B.①反应②蔓延③总算C.①反映②蔓延③终于D.①反应②曼延③终于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最好确定的是第二组。“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常用的搭配就有“火势蔓延”;“曼延”指连绵不断。所以此处选择“蔓延”。第一组,“反映”指主体把客体存在的情况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含主动性。“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含有被动色彩。看语境“反应”切合。第三组也比较好确定。“总算”有两个义项:①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②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也有“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希望达到的结果”的意思。横线后的“没有白费”并不是“某种结果”,所以此处适合“总算”第②个义项。答案B8.(2014·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能指天气,此处望文生义。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或拥护的一方。此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使用正确。答案D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考试说明》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能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等。这就是说,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是否适当的问题。正确使用实词,其考点要求为:了解词义的变化发展和多义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能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在高考中通常重点考查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正确使用虚词,通常以常见常用的虚词的运用为主,包括关联词、介词、副词和助词等,主要考查对句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熟语虽包括成语、习惯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但高考考查通常偏重于成语。2.高考词语运用题命题有何特点?答案(1)考点时分时合,即有时把近义词与成语分成两题考查,有时合二为一,合考时以成语为主。无论是近义词还是成语,均是常见常用的。(2)题型:均是单选题,且都要求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3)单考题:①单考近义词:以近义实词为重点,一般为“两个实词+一个虚词”模式,近义实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②单考成语:采用判断正误形式,设错类型主要是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且三个错误项的类型各不相同。3.依据高考的命题特点,我们应如何复习词语呢?答案(1)全面积累,突出成语。积累时做好“四个牢记”:①牢记词语的基本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及多义性。②牢记词语的运用对象、运用范围、感情色彩。③牢记词语运用的特定语境。词语含义和句子的语境相符合,是判断句子表达准确的基本要求。④牢记词语本身的语法特点。很多词语由于本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词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出现功能混乱的错误。如“出其不意”“龙飞凤舞”“美轮美奂”“耳濡目染”在句子中常作谓语,不能作定语使用。积累词语,不可一味强记,要结合语境,要在运用中识记,如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去。(2)加强做题训练:①做题也是积累的一种方式。②理解、把握语境(句境),要看清该词语前后的词语,善于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③识破陷阱。在成语正误判断题中,三个错误选项的误用类型各不相同,注意利用。Ⅱ如何辨析近义实词、虚词一、从三方面辨析近义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请辨析下列三组近义词的侧重点。①安置安排答: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后者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②陡峭峻峭答: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③扩大扩充答:前者重在“由小到大”,后者重在“增长充实”。【精要点拨】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2)把握词义的轻重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词义轻重。①妨碍妨害答:“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②诬蔑诬陷答:“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精要点拨】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