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货金第七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金融学课程报告第七小组(周一5、6、7节)2015年11月20日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目录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3三、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分析............................3四、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4五、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12六、更好的发挥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效果所需的对策........14(一)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14(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要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15(三)适应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府作用...........15七、中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比较........................16(一)不同点:........................................16(二)相同点:........................................17八、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问题.....................18九、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建议.....................19第七小组成员及分工组长:殷玥组员:李思会、岳倩如、张亭亭——查找资料及细节补充林欣欣——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及准备金政策简介刘伊、吴慧颖——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控及原因分析殷玥、马继娴——中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较及报告整理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2【摘要】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比较中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异同,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政策中美存款准备金政策异同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定义: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2、概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而存款准备金的种类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种。3、作用: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从直观上看,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法定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关系为:D=E\frac{1}{r}式中D为派生存款;E为原始存款;r为法定准备率;1/r为存款货币的扩张乘数,它与法定准备率呈反比变化。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货币扩张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4、副作用:虽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因为调整法定准备率虽然能带来在调整货币供应总量政策上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3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定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2、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三、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分析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的一个有效工具,它的政策效应表现在:1.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我国货币乘数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所能运用于投资和贷款的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在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小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将较为显著,同时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动。2001年—2006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较为稳定,最大货币乘数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差距始终在4—5之间波动;2006年以来,伴随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加速上扬,这一差距持续缩小,2010年3月末降至1以下,说明当前我国货币乘数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正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在实施时有这种强烈的影响效果,即缺乏必要的弹性,因而法定准备率不宜经常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工具。2.宣示效应和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按照国际惯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三大法宝”之一,灵敏度高,作用力大,是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的“晴雨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宣布自己政策意图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且这种调整会迅速影响到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准备金头寸,进而影响到企业和居民从金融机构可得的贷款量,因此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烈的宣示效应,对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会产生很大影响。3、影响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都有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一是影响存款创造能力。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也都是以存款准备金政策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存款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动,反之,其效用较为有限,无法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二是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因为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就是冻结了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使其可用资金减少,从而会减少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4经营收益。三是引导信贷资源合理配置。信贷空间被压缩后,当面临较大的信贷需求时,商业银行本着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做出信贷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如抑制房价高位运行、向碳经济部门倾斜等,从而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目标。4.影响市场利率实证显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利率影响的宣告效应明显强于执行效应,而执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会造成市场利率(尤其是对一个月以内市场利率)更大的波动性。从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表现来看,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有效性的。四、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五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二)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11984年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52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31987年10%12%241988年9月12%13%151998年3月21日13%8%-5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个百分点,从10%上调为12%。1988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三)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51998年3月21日13%8%-561999年11月21日8%6%-272003年9月21日6%7%1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同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增强金融机构资金自求平衡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98和99年的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两次准备金率下调直接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得以增加,当时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而企业也因为银行信贷增加得以实现资金周转的渠道。通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15.34%,而1999年M2也增长了14.7%,实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尽管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可用资金大大增加,但是M2的增长率却是在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6减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生了银行“惜贷”的现象。因为当时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需求较少;加上当时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较多,为保证贷款质量,许多银行不愿进行贷款投放。而且由于我国准备金账户是指付利息的,因此,在准备金率下调以后,许多银行仍然将资金以超额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