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物理教学中高潮的设计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共2页物理教学中高潮的设计方法泰州市沈毅中学陈鸣摘要:课堂教学高潮的内容存在于教材之中,它不可能像潮汛一样自然涨落,高潮的掀起,必须精心设计,切实可行。文中介绍了我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高潮设计物理一堂物理课若无高潮的掀起,必索然无味,高潮的成功设计、掀起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必备的一个基本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设计方法。一、设计在教学的疑难与关键处由于初中生具体的形象思维还占据一定的地位,抽象思维尚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其思维的品质处于矛盾交错的发展时期,看问题常常只顾部分而忽视整体;只顾现象而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而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又比较抽象,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又初学,对此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常常需要应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构成了教学的难点和疑点。寻找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或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口,以攻克难点,扣准疑点,突出重点,正是课堂教学之关键所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疑难与关键问题的解决最易形成教学高潮。例如:“物体的沉浮”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突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三个小实验,设置三个问题:1、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分别投入水中,问:“木块为什么浮于水面而铁块则沉入水底?”学生立即回答:“因为木块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2、接下来将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再投入水中,“结果怎么样?”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部分学生回答:“因为铁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3、完成最后一个实验,将铁皮制成的轮船模型投入水中,轮船浮在水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了,教师随之再激疑:“钢铁制成的一艘万吨巨轮为什么能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呢?”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此时学生们无以对答,开始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期盼老师快讲万吨巨轮浮于水面的道理,这样的高潮设计,教学效果十分理想,情趣丰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难点在疑点的化解中不攻自破。二、设计在概念的对比与辨析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形式。在物理学中,人们常常借助物理概念这种思维形式来认识各种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物理概念的教学为核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从物理概念的出发、发展的特殊性,引发出一些相近、对立和衍生的概念。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和辨析,也是激发课堂教学高潮的极好机会。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热学部分的学习中,许多地方用了“热”字,像“今天真热”、“热胀冷缩”、“热传递”、“这杯水热得烫手”、“摩擦生热”、“热运动”、“沙石比水热得快”等等。显然,“热”这个字不是一个专门的物理名词,所以也就不具有物理概念那样完全确定的定义,这样也就给学生判断它在不同情况下的确切含义带来了困难。教师有意识地把上述有关热的用语安置在一堂复习课内,通过对比、辨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热”字有关的物理概念,如温度、热量、内能、比热,搞清含有“热”的那句好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从而形成生疑、辨疑、释疑的教学高潮。三、设计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就是在物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核心内容;既能为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正确地解决物理问题,完整地掌握物理知识系统奠定正确的思维基础,又能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思想框架而产生新思想,发现新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题多想、一题多第2页共2页变问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出来。在《欧姆定律》的复习课中,以一个典型实验为中心,逐渐渗透,上下贯穿,前后对应,在扩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把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通过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能测出未知电阻的电阻值(伏安法)到用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同样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流法),再到用一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也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压法)。并通过滑动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的变换,归纳总结出近十种测出未知电阻的方法,使该堂课高唱迭起,学生思维起伏,不仅深化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把握了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发散与集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学的高潮进行催化和加温,使该堂课既紧凑高效,更富有特色。四、设计在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处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决定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架起了桥梁。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体系的展开,矛盾的相伴出现,适时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连接点设问、激疑,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新知的学习之中,通过矛盾的激发、转化与顺利解决,也就为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电磁感应”这一节的教学中,可把电流的磁场(旧知)紧密地联系起来: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不少科学家对此进行了逆向的思索,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也能否产生电呢?(设疑)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那么法拉第又是怎样发现这一重大现象的呢?(激疑)从奥斯特实验到法拉第实验,从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教训到法拉第锲而不舍、十年奋斗终获成功的喜悦,从“切割”、“运动”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把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使课堂教学顺势进入高潮。五、设计在问题的探索与猜想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理论都是通过物理学家的不断发现、探索、研究而获得的。在物理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知识综合运用、思维纵横交错、矛盾发展转化的结果。尤其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和猜想,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与创造的激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开放,丰富创造想象,推动教学高潮的形成。例如,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可这样进行,教师首先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桌子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也不动,从而推出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向学生发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思维情绪可能处于矛盾的状态,有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另一些事实,百米赛跑跑到了终点,不能立刻停止;足球被踢出后腰继续运动。因此对前一观点不予认同,此时教师若演示用手推粉笔盒在桌面上运动,当手一松,粉笔盒就停下来的实验,于是原来认为亚里士多德观点错误的学生也产生了怀疑,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就在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演示小车从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木板表面和玻璃表面上运动的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回答所看到的现象,并要求加以分析、说明、讨论,并启发学生猜想。如果表面做得绝对光滑,没有一丝阻力,那么小车将怎样运动?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总之,要驾驭、操作好课堂教学高潮,关键在于教师善于捕捉掀起高潮的契机,充分把握掀起高潮的特征,积极探索掀起高潮的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高潮,不断提高自己授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让每一堂课上得成功,上的漂亮。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