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东欧各国的“开明专制”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显示出来的活力及其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使东欧一些国家君主突破传统的思维,在政策上作了一些调整,这就是18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开明专制”。开明专制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其观点是,君主不用“君权神授”来加强自己权力,而是通过改革改善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来加强自己权力,君主仍坚持君权至上。所以既“开明”又“专制”。开明君主制是各国通过改革手段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萌芽,但17、18世纪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改革完成这种过渡。开明专制的具体实践者,普、奥、俄,这股潮流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陆续退下去。(一)开明专制产生的原因开明专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18世纪欧洲大陆君主专制制度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实行的一大转变。促使这一转变的既有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有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第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开明专制的基本前提。进入18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荷兰、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国迅速成长的资本主义关系遇到了来自封建专制的严重阻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显然,上述诸国是不会出现开明专制的。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当时手工工场有相当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强烈要求改变旧的封建制度,以求自由发展并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但在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法等国,封建农奴制尚未解体,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触动。国家各级政权完全由封建贵族把持。资产阶级既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未来社会中应处的地位。此外,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与封建制度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不可能发动一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革命并引导它走向胜利。他们只要求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关系进行和平的和渐进的改革,而且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总之,在这些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非同一般,对于他们提出的政治要求,任何统治者都不能漠然置之。可以说,他们已经强大到足以迫使封建统治者做出一定让步程度,同时,也仅仅强大到这种程度。第二、启蒙学者为开明专制设计了蓝图。开明专制的政治主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学者提出的。他们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特权深恶痛绝,力主对现实进行深刻变革,他们认为这种变革的实现,只有依靠理性和法律的原则,并且由开明君主来主持,即通过建立“君主和哲学家的结合”的途径才能完成。他们还一再指出,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必须赋予君主在法律范围内行事的专断权力。启蒙学者对开明君主倍加赞扬。伏尔泰说“当君主是一个哲学家时对人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仁慈的国王是上天所能赐予大地的最好礼物。”另一方面,启蒙君主强调君主要依法办事,狄德罗说“没有法律就没有权力,而提供无限权力的法律也是没有的。”他们认为英国君主立宪是理想制度。认为实行开明专制可以避免发生革命。他们的主张十分符合当时在位的一批欧洲君主的心意,必须改变现状,同时必须避免革命。第三、开明君主认为开明专制的方案是解决国内矛盾和巩固加强他们的专制权力的良方。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激化了资产阶级、人民大众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迹象。一些年轻有为的君主看到了这种现象,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满足资产阶级的一些要求。才能借其经济实力迅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时又能通过抚慰资产阶级实现社会的稳定。启蒙学者提出的开明专制的方案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所以开明君主们基本上接受了这种方案,同时用一种实用的态度对它加以改造。第四、不少开明君主确实受了启蒙学者进步思想的感染,世界观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不少君主悉心拜读启蒙大师的著作,这在宫廷蔚然成风。君主们还屈尊纡贵,与学者们鱼来雁往。腓特烈大帝与伏尔泰通信。他以“国家第一仆人”自居。叶卡特琳娜二世不仅跟伏尔泰、狄德罗通信,而且在经济上大力帮助编写百科全书的狄德罗。总之,18世纪欧洲大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世纪,是理性主义思潮大传播的世纪,也是君主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的世纪,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作用下,开明专制这一颇具特色的政治形式诞生了。(二)、开明专制的内容:开明专制的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开明专制的行政改革削弱了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和国家统一;开明专制的政治改革,废除了某些等级特权,朝政治平等的目标前进了一步;开明专制的经济改革,实际的主要受惠者是资产阶级。首先帮助资产阶级解决资金和劳动力来源;其次帮助资产阶级拓展国外市场;采取措施取消国内垄断和关卡、改善交通,造成正常的竞争环境,完善统一的国内市场。(三)、开明专制的作用促使欧洲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开明君主改革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富国强兵,可是,在18世纪,富国强兵与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教育事业不可分割。所以势必会促进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缩短这些国家同英法荷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推动了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主观上都不允许触动王权,然而改革对封建君主制的冲击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对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让步迟早会影响到政治领域,促使旧式专制王权发生变化。封建君主制就这样在量变和局部质变的过程中朝资产阶级君主制发展;使欧洲原先比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在开明专制的全部实践中,富国强兵的效果尤为突出。凡实行开明专制有成效的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快,而且在此基础上明显地增强了军事实力。普鲁士从德以至一个小邦——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一跃成为强大的王国。他统治的40多年,工商业和农业都呈现蓬勃发展景象,拥有一支准备精良,训练有素的20万大军。开明专制消极影响:普、奥、俄三国改革有过反复,后来长时期内没有开展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所以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向资本主义过渡比较缓慢,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也比较深重。到19世纪,这三个国家一直是欧洲保守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最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四),如何评价“开明专制”传统观点认为“开明专制”是东欧一些落后国家的君主玩弄的政治花样,表面上是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一些政治主张进行改革,实质上这些改革只是触及封建专制主义的皮毛,丝毫没有破坏它的基础,而且认为都是“以失败而告终。”18世纪欧洲大陆的“开明专制”制度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在英国、荷兰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也是大陆各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一种副产品。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迫使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采取迎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同时坚持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开明专制”的主要措施是:在政治上,接受启蒙思想家的某些主张,如在国家观的社会契约说,国家应该关心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等,并改进司法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削弱农奴制。在思想上,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等。“开明专制”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革,有限度适应改变了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以防止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维持自己统治的尝试。从主观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等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在哲学家的辅助下,改革社会生活的主张,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开明专制”便成了当时欧洲各国封建专制政府的特征,只有英国、波兰、法国例外。对英国来说,当时反封建的革命已经完成;波兰还不存在要求改革的社会力量;而对法国来说,要求改革的力量则又强大到足以进行革命了,以致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解决社会的矛盾。在东欧,由于资产阶级势力薄弱,“开明专制”获得了典型的发展。“开明专制”的时代正是从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个公仆”,愿为人民造福。接着,奥地利和俄国皇帝都开始推行“开明专制”政策,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1781年,奥皇约瑟夫二世甚至颁布废除农奴制的诏书,成了“开明专制”时代的代表。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大陆开始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个制度的生死搏斗,一切伪装都无济于事,“开明专制”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一)法、俄、普、奥四国的形成与发展。1.法国843年统治欧洲的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地区逐渐形成法兰西国家。从路易六世开始定都巴黎,成为西欧著名的封建国家,15世纪后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16世纪以来,法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2.俄国12世纪初,居住在欧洲东部的斯拉夫人的一支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地区建莫斯科公国,它陆续合并周围的小国而强大,其首领受蒙古钦察汗国的册封成为全俄罗斯大公。15世纪晚期摆脱蒙古人的控制而独立,经过几十年的扩张兼并,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称沙皇,16、17世纪,沙俄是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3.普鲁士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还没有普鲁士国家。1618年,以柏林为中心的勃兰登堡选侯国从波兰王国得到一块领地,建普鲁士公国。17世纪中后期,将普鲁士并入勃兰登堡,摆脱了与波兰的臣属关系。1701年,又迫使奥地利皇帝承认它为普鲁士王国,政治上建专制君主制,经济上迅速崛起。4.奥地利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也是德意志诸侯中最大的一个。从13世纪晚期起,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1452—1806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又长期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个国家领土广阔,民族众多,有重要政治地位,但经济落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长期不得稳定。(二)17至18世纪欧洲经济、政治状况:17世纪,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兴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瓦解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使封建王朝的财产观念发生了变化,眼光由土地转移到货币,认为货币积累的多少是国家是否富强的标志,于是,产生了重商主义。但政治上的封建势力和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面临危机。而当时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强占殖民地的活动正在日益展开。因此,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走“富国强兵”之路,是欧洲各国君主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法、俄、普、奥四国封建君主先后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开明君主”的出现,证明了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具有很大的改造作用。二、法、俄、普、奥四国的改革(二)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原因(1)17世纪中期,俄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2)俄国的手工工场多数是贵族地主开办的,工场中的劳动力是他们的农奴,因此发展缓慢;但毕竟给国家和从事工场手工业的贵族地主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沙皇、贵族、商人迫切要求仿效西欧进行改革。(3)彼得一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痛感俄国的落后,为了使国家富强和满足对外扩张的要求,他仿效西欧进行改革。2.改革内容。(1)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大贵族,建立君主专制,彼得一世独揽大权。(2)军事上,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仿西欧装备军队并组织训练,使俄国军队成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之一。(3)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不仅国家兴办,还允许私人兴办,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他在位期间,共建240多家工场,引进了大量西欧先进成果和数百名外国技术人员,为俄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4)文化教育上,大量吸收西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