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0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第二章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第三章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与基本价值第四章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与来源第五章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第六章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及其价值第七章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第八章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第九章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第十章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史论第十一章中国早期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第十二章外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填空题0.1.学前儿童是指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儿童。0.2.学前教育课程是由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有机构成的系统。0.3.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进行的幼稚园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有(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0.4.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创设优化(教育环境)。0.5.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关系中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0.6.在教育目标或价值取向方面,教育目标(多元化)是我国现今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特点。1.1.课程是教育的(核心)。1.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运用产婆术进行教学。1.3.在我国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人物是唐代的(孔颖达)。1.4.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课程概念的人物是(斯宾塞)在其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的。1.5.课程即学科或教材本质观的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贝斯特)、(费尼克斯)。1.6.杜威的课程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验主义哲学)、(完形心理学)、(改造主义哲学)。1.7.教育的(工具性)和(理性化)使教育产生了危机。1.8.课程本质涉及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教育环境)、(教育结果)。1.9.课程结构分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1.10.活动基本组成部分为(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媒体)。2.1.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是由(学前儿童)和(社会发展)内部矛盾决定的。2.2.学前教育具有(开端性)、(启蒙性),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2.3.终生教育的提出者是(朗格朗)。2.4.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整个)的吸收。2.5.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开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体性)决定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2.6.通过课程塑造学前儿童的最基础的素质,必然成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3.1.(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3.2.(教育目标)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3.3.教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3.4.课程价值由(活动价值)体现出来。3.5.学习者的(状态)和(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成为课程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3.6.学前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三部分。4.1.(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的主要载体。4.2.课程内容在态性上分为(静态形式)、(动态形式)、(动静融合)三种形式。4.3.静态课程内容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4.4.(张雪门)的行为课程是典型的动态课程内容模式。4.5.一般来讲制定课程目标需要依据三大要素(儿童)、(知识)、(社会)。4.6.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形式包括(知识和经验)、(活动和情境)。5.1.学前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位置)决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根基性。5.2.学前教育课程的根基性必然表明其(重要)性。5.3.蒙台梭利认为(工作)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5.4.在本质上活动是一种(情境)。5.5.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就是针对学前儿童认知的整体性特点设计的。5.6.卢梭强调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教育)。6.1.课程组织的动力源是(人)。6.2.古德莱德将课程组织分为(正式课程)、(实践性课程)、(理想课程)三个层次。6.3.课程组织涉及的三要素包括(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6.4.教育艺术通常由(教育方法)来表现。6.5.学前教育课程旨在是学前儿童获得(优化)的经验,产生累积的(教育效应)。7.1.学前教育课程所遵循的三大原理是(相互作用原理)、(整体教育原理)、(环境陶冶原理)。7.2.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建立了人类发展生态学。7.3.著名的(海伊斯科普)认知课程是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组建的课程模式的代表。7.4.儿童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有三种生态分别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学习生态)。8.1.(课程组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环节。8.2.判断儿童活动的标准有三个分别是(专注)、(具有明显或连续性的外部动作的操作活动)、(言语伴随)。8.3.教学游戏化的根本目的是较好的帮助(儿童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8.4.学前教育课程综合化包括(目标)、(内容)、(教育方式)综合化三个环节。8.5.课程组织综合化,最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累积效应)的综合化。8.6.家园同育的根本是家园(步调一致。积极协作)。8.7.白板论和容器论引发教育(外铄论)论。9.1.潜在课程的结构包括(物质一空间类)、(组织一制度类)、(文化一心理类)三个层次。9.2.学前教育强调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并重。9.3.潜在课程的主要功能在(情意)方面。9.4.教师的生活风范中应当注意(衣着)、(言谈)、(举止)三个方面的问题。10.1.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前教育基本上局限于(家庭教育)范围之内。10.2.(1903)年我国创设第一个公立幼儿教育机构。10.3.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列入正规学制之中。10.4.1912年的(《学校系统改革令》)中把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10.5.我国早期幼稚园课程存在严重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弊病。10.6.1922年的《壬戊学制》将蒙养院改名为(幼稚园)。10.7.老解放区采用的主要教学法有(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三化教学法)。11.1.陈鹤琴在1923年于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提出了(“活教育”)思想。11.2.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刊物(《幼稚教育》)。11.3.陈鹤琴的教学法主要有(整个教学法)、(游戏法)、(小团体式)。11.4.(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11.5.南陈北张中的“张”指的是(张雪门)。11.6.(张宗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男教师的大学生。12.1.(1837)年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在(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12.2.夸美纽斯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代表作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12.3.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定性为(实物)课程。12.4.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最自然)的教育。12.5.(裴斯泰洛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国民教育的观念。12.6.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标志着学前教育由家庭教育转向(公共社会机构)教育。12.7.在教育史上(福禄倍尔)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12.8.(蒙台梭利)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教育家。12.9.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2.10.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支撑的课程模式代表是美国的(开端计划)。名词解释题目录1.1.学科课程。1.2.课程即经验。1.3.课程即计划。1.4.课程。1.5.潜在课程。2.1.义务教育。2.2.素质。2.3.生理素质。2.4.心理素质。2.5.学前教育课程性质。3.1.教育价值。3.2.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想价值。3.3.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3.4.学前教育课程的工具价值。3.5.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4.1.经验。4.2.情境。4.3.活动。4.4.知识。5.1.课程内容根基性。5.2.启蒙性。5.3.课程内容人文性。5.4.课程内容情境性。5.5.课程内容活动性。6.1.课程组织。6.2.官方课程。6.3.理想课程。6.4.实践课程。6.5.教育情境。7.1.学前课程组织的基本原理。7.2.相互作用原理。7.3.整体教育原理。7.4.环境陶冶原理。7.5.情意陶冶。8.1.教育生活化。8.2.目标定向原则。8.3.活动。8.4.学习。8.5.教学。9.1.潜在课程。9.2.戴维斯的教师的人文特征。10.1.三化教学法。10.2.《奏定学堂章程》。11.1.五指活动。11.2.圆周教学法。12.1.恩物。12.2.实物课程。名词解释题答案1.1.学科课程。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科目或学科,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这些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构成形式,重视知识及其逻辑组织的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课程。1.2.课程即经验是20世纪课程改革中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定义。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兴趣、需要等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其结果是要使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1.3.课程即计划是指序列、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即成为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泰勒、加涅等人的思想注重课程的结果,这一定义认为课程关注的重心应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1.4.课程是指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1.5.潜在课程的含义包括4个方面:①潜在课程与显|生课程相对应,显性课程之外的课程即是潜在课程;②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J|生内容;③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④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2.1.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保证实施的国民教育。2.2.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及其质量水平。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特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2.3.生理素质是人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或生物性物质基础。2.4.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入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感觉、意志、个性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它们的有机综合体。2.5.学前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3.1.教育价值是价值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向。教育价值便是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即教育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3.2.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想价值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期望,通常以课程目标为表现形式,对理想价值的追求是课程活动的动力和目标。3.3.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学前教育课程各阶段、各环节自身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3.4.学前教育课程的工具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其对课程目标之实现,进而对于学前教育目的之实现发挥的功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其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人生教育课程产生的价值。3.5.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学前教育课程指向使学前儿童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使学前儿童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4.1.经验有时指“知识”,即人们认识活动所产生的知识结果,也指在此过程中一切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情,是活动在人身上沉淀的过程及其沉淀物。4.2.情境是由人、事、物及其联系构成的综合体,是情与境的统一体。4.3.活动是情境的组成部分,是情境中突出人的意识、目的和行为的动态部分。4.4.知识是人类认识的产物。它既包括人类积累、传承、贮存下来的知识,也包括个人直接认识的产物。5.1.课程内容根基性。根基性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最基本的特性,其内涵是:①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本的部分;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③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的功能;④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发展的最基本问题。5.2.启蒙性既是指循着儿童心理自然产生的序安排相适合的课程内容,也指促使儿童某种心理产生,使儿童进入“从无到有”的过程。5.3.课程内容人文性是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在课程内容中的反映。人道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