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一_先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1-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策略】1.注意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而选择题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是一种点对点的联系,注重考查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勤于记忆,牢牢地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09江苏)“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10全国)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09天津)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09辽宁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2.注意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瞻前顾后,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所以宗法制、分封制、儒家思想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等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考点依然是2011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现实感更强,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知识整合】考点1、经济的发展1.农业(1)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3)战国水利大发展。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2.手工业(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高三复习-2-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春秋晚期,中国已有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新石器时代,出现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还有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西周时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陶)。3.商业(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有的城里出现“市井”商业区。4.经济政策:战国时期,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考点2、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宗法制(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3.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考点3、精神文明先秦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1.汉字(l)6000多年前,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2)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从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2.文学艺术(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2)楚辞: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产生的新诗歌体裁,又称“骚体”。采用楚国方言,句式高三复习-3-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3)春秋战国,音乐艺术已经较为发达。战国青铜编钟3.科技(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2)天文历法4.“百家争鸣”(1)背景:①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统治者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国家富强,士阶层空前活跃,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为百家争鸣创造宽松学术氛围。②经济因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文化因素: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勃兴”。④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和学派与政治势力是相对独立的。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5)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天文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达到较高水平。(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考点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1.孔子(1)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②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③整理六经,保存古代文化。(2)历史地位: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②孔子整理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③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孟子(1)政治思想: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伦理观:主张“性本善”。3.荀子(1)政治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重难点解析】1.“重农抑商”政策(1)实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含义:鼓励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高三复习-4-(4)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5)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