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衡阳县第三中学吴颖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和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基本内容、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展开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高考回顾1.【2009·全国卷1】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B)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2.【2009·福建】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B)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3.【2010·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D)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4.【2010·广东高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B)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新课教学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3、思想方面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探究: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材料一“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思路提示:新的办学方针、新思想的学者、《新青年》。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材料二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材料三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即“创立民国”,也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材料四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陈独秀(1)你认为“民主”一词是陈独秀首先在中国提出的吗?(2)陈独秀所提倡的“民主”与维新派、革命派所提倡的“民权”在内涵上有何变化?材料五科学者何?吾人对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陈独秀《敬告青年》(3)指出材料五中“科学”的内涵。思路提示:(1)不是。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就明确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核心就是“民权主义”。(2)维新派和革命派所提倡的“民权”,主要强调政治层面上建立的民主制度,而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政治觉悟才是问题的关键,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如果没有普通民众的民主思想作支撑必将成为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陈独秀提倡的“民主”涵盖范围更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民主制度,也包括反专制及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3)主要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其根本在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理性思维判断的思想态度和研究方法。2、探究: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思路提示: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已成为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之护符;辛亥革命没有把民主共和制度真正建立起来就在于人民思想观念仍受儒家传统思想束缚;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大搞尊孔复古。3、比较: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路提示: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原因:⑴经济基础不同(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⑵代表阶层不同(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⑶历史背景不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辩论:该不该打倒孔家店?思路提示: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言之成理的论证即可。5、体验高考:阅读下列材料(08广东):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黄兴涛《“她”字的故事》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想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柳《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材料五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致沈廉士》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你怎样理解陈寅恪的话?思路提示:(1)1918年,刘半农。因为英文当中有“She”字,而中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字。(2)一方认为“她”字的出现是对女性的侮辱;另一方认为“她”字只是使中国文字更严谨,并没有侮辱女性的意思。(3)①“她”字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解决中英翻译的问题,说明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个字的存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辩论,说明近代以来妇女地位的提高。②中外文明的融合和发展。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对新文化运动前期进行全面评价。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三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材料四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五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思路提示:1、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为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4)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2、局限性(1)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探究新文化运动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思路提示:原因: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资产阶级的思想认识方法。影响:没有提出彻底的科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本课小结:略。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D.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反映()①推翻帝制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反对军阀统治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3、2009年8月13日,北大博导庞朴在演说:新文化运动强调做一个精神上全新的人。下列哪项不是“新”的表现()A.倡民主科学B.倡白话文写作C.倡自由共和D.弘扬传统文化4、中国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近代发生的文化现象不包括在内的是()A.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维新派——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革命派——实行民主共和制度D.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自由平等5、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C.这些人追求民主与进步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评价,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物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D.是进步的爱国的思想7、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是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A.传统文化B.君主专制制度C.传统的小农经济D.反动政府的统治(二)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演变。答案提示:(一)选择题1、C2、B3、D4、A5、C6、B7、A(二)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演变。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阶级属性学习层面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编译书籍仿制战舰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器物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自强迷梦破灭,近代化开端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兴民权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但促进思想解放资产阶级制度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思想界空前解放思想文化高考题录1、(2009宁夏辽宁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2、(2009四川文综,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