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当代社会问题张峰主要内容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4.和谐社会建设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伴随着全球化的全球性“分裂”全球两级分化愈演愈烈经济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参与信息和掌握话语权的程度非法移民膨胀恐怖活动频繁国家腐败成风差距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当代社会问题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问题(收入差距或不平等程度)弱势者更感到自己的无能、笨拙、脆弱和不安全更多的人罹患精神疾病、滥用精神药品富人奢侈性消费带来攀比行为,增强了中低社会阶层的心理压力引发社会暴力行为,国家犯罪率上升原因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当代社会问题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发展中国家社会问题(社会排斥或不平等)政府凭借权力进入竞争领域,制造机会不平等,形成权钱交易;直接干预许多经济活动,造成竞争的不平等任何社会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挂钩导致社会动荡原因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深刻根源财富分配失衡、两极分化人们参与竞争的机会不平等对地位、身份、族群、性别、地域、文化的体制性歧视剥夺人们公平参与竞争机会的,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垄断机构选择性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方式的行政性偏好表现在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不平等是社会问题的深刻根源资本强势总是试图建立和维持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尽管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但它并没有同情弱者的基因,也不可能在竞争中给他们添加什么筹码,资本控制的市场力量只会加剧参与竞争者禀赋上的不平等程度,进而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财富效应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时空压缩凸显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这种巨大变迁的人口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人口规模之大变化程度之深发展速度之快1.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根源时空压缩凸显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时空压缩的快速变化下,我国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空前的1.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2.利益分化,群体矛盾凸显3.部分公共领域市场化,民生问题突出4.是收入不均,贫富差距扩大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2.改善民生与防止福利主义陷阱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贫民窟是现代“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是城市化的负效应之一。在当前,我国也面临着既要推动城市化,又要预防“城市病”的两难选择。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吸取他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关于城市化的动因2.关于城市化进程3.关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1)关于城市化的动因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共同的因果逻辑链条: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化的第一个动因。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2)关于城市化的进程日韩城市化的主要经验一是港口城市化二是建设城市圈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2)关于城市化的进程“拉美模式”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时间长2.移民城市3.首位城市布局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2)关于城市化的进程巴西治理“大城市病”,特别是解决贫民窟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采取的做法是:“放任”是对贫民窟采取“支持政策”,承认土地占有者的使用权甚至所有权边“放任”边“改造”“改造”是对城市贫民窟进行升级改造(类似我国北京对老四合院进行的“煤改电”、“煤改气”工程)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巴西贫民窟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0)05101520253035404550第二阶段(1961~1978)第三阶段(1978~至今)城市化率(%)10.6%19.7%17.9%46.6%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度城市化即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原因:1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2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城市建设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滞后城市化的代表(避免以下两种状况)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难问题?1.城市圈建设2.城镇化建设3.新农村建设三种思路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2.改善民生与防止福利主义陷阱一边是排队苦苦等待的无房户和缺房户,一边却是已售经济适用住房出现“高租售率”改善民生一方面要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与社会福利刚性增长规律的差异,防止福利主义陷阱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2.改善民生与防止福利主义陷阱“拉美式”的“福利赶超”陷阱一些拉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贫富不均、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的制约,过早地照搬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想在“经济赶超”的同时,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福利赶超”,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过大、国内外债台高、就业率下降,进而引发高额通货膨胀、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停滞。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2.改善民生与防止福利主义陷阱如何解决我国既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又要防止过度福利化,陷入福利主义陷阱的两难问题?1.注重改善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2.注重提高初次分配比例3.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珠三洲“战略升级”的核心是产业升级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任务刻不容缓,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制造上相对集中的沿海地区。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根据国际惯例,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比较效益下降,都会面临产业升级换代问题,但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会出现结构性矛盾——这就是“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兼顾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两大目标。产业升级会导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减少,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多,从而导致用工人数减少,降低就业率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产业升级定义内容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产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高新科技,由较低的产品附加值阶段向较高的产品附加值阶段转变、从低技术和低资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高技术和高资本的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深化发展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它反映国民经济中不同性质产业的时空布局,是一种横向并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某一区域内产业总体状态在加工深度上的变化,是在技术革命推动下的产品的升级模式,是一种纵向推动的产业发展趋势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实际上揭示的是产业升级对扩大就业存在着双重效应双重效应正效应负效应即结构性增加效应,表现为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规模的扩张能够促进就业增长即为结构性减少效应,表现为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普通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创新经济学之父”的熊彼特曾尖锐指出:“技术变革过程生来就是不规则和不平衡的”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我国“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的有效路径:1.坚持推进产业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2.坚持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协调3.坚持产业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相协调4.坚持改革与发展相协调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2009年,美国CNN国际频道连续炸作一个话题:“年轻的印度,青年的中国”。我们反对美国在“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下对我国内部事务的粗暴干涉。但是,客观地看,一方面要继续维持低生育政策,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社会过快老龄化,这也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两难选择25岁以下年轻人40%以上其他60%印度人口分布60岁以上人口11%其他89%中国人口老龄化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马寅初新人口论02468101214第一阶段(1982—1990)第二阶段(1991—200)第三阶段(2001—2011)4.9%10.33%13.26%60岁以上人口比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龄型人口类型。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如何解决控制人口数量与延缓老龄化进程的两难问题?对于这种两难选择,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的基本国情出发,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把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归罪于计划生育是不科学、不公平的1.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际化趋势,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但没有必然联系2.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必然结果3.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调整,已经在统筹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问题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战略的核心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战略已经同时关注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两个问题这一阶段我国人口战略的核心是统筹解决计划生育和人口问题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6年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2.社会建设的两难选择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要有效解决低出生率与人口老龄化的两难问题,必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多管齐下,统筹解决1.解决未富先老与资源不足问题2.探索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新模式1.推动城市化与预防“城市病”2.改善民生与纺织福利主义陷阱3.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4.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1.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2.不丹模式的启示3.瑞典“福利国家”的反思4.泰国“红衫军”和“黄衫军”运动的思考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1.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2008年,希望工程创始人之一徐永光撰文称:“2008年,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如果不是梦想,则中华幸甚,13亿人民幸甚!”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编的首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发布,指出:中国已经迈进公民社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以及年初的抗击南方罕见冰雪自然灾害,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的标志。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1.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而形成的非强制性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市场组织的一部分,而是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组织等等。中国走向公民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1.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中国走向公民社会应该全盘向西方学习吗?西方的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1.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西方的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形成大都是自下而上的过程。2.从政治传统上来看,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分封制的社会,分封制形成了诸多袖珍小国,由诸多城邦国家演化而来才形成了现代国家。3.破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借鉴1.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把西方语境中的公民社会观援引到中国,可能会出现根本不适用的情况。一方面,欧洲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