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篇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篇应急管理机制第六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九章恢复与重建应急管理机制第八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七章监测与预警第三篇应急管理机制第六章预防与应急准备•1.理解社会管理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理解风险防范对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意义。•3.畅理解应急准备在全过程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4.畅了解应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掌握应急教育培训•模式。•5.了解社会动员的基本内容。第六章预防与应急准备•1.掌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2.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并能结合工作实际•开展风险评估工作。•3.结合工作实际列出本单位的应急准备清单。•4.掌握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的基本途径。•5.掌握社会动员的基本手段。第六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一节社会管理机制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三节应急准备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第一节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社会管理的定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是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治本之举。社会管理机制第一节社会管理机制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社会管理”,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2011年2,胡锦涛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要求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枟政府工作报告枠,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明确部署。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提出和发展第一节社会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社会管理机制(一)社会管理的目标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第一节社会管理机制(二)社会管理的原则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统筹兼顾、协商协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第一节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的工作内容(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一)风险的含义学术界和实务部门有关风险的学说,主要包括风险客观说、风险主观说以及风险因素结合说三种。耶茨和斯通提出了风险结构的三因素模型,认为风险是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这三种因素构成的。在决策论中,风险被看作一个三维概念,它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不利性;(2)不确定性;(3)复杂性。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二)风险的分类根据出现的时间先后,风险可分为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根据风险的发展演化特性,风险可分为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依照承担风险的主体,风险可分为个人风险、家庭风险、企业风险、国家风险等按照是否有获利机会为标准,风险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基于风险源(致灾因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根据形成损失的原因,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健康风险、政治风险等不同类型。最常见的风险分类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三)风险的分级根据风险等级与风险可能性及其不利后果之间的相关矩阵,结合风险鉴别中对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分析的认识,即可得到每一风险的风险等级。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四)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和对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等综合考虑所采取的过程和活动,是由面临风险者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期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项管理活动。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目标提高对突发事件风险的预见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及时有效地防控公共风险。原则系统性专综合性业性综合性针对性实用性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一)计划准备最后,做好风险管理保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过程中所必需的人、财、物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保障。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标准设定风险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相关经费配备、法律及法令规定、社会经济及环境因素、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影响评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他外在因素。首先,了解组织内外环境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确定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对象认识和确定需要管理的风险,即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分析风险的来源和产生风险的原因,确定风险可能的影响范围。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不良结果或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后果进行描述及量化的系统过程,也就是对一特定期间内安全、健康、生态、财产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及可能的损害程度做出评估的系统过程。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四)风险处置:风险处置是指以风险等级为依据,根据对威胁来源、受灾体脆弱性、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以及可能产生后果的分析,明确对不同的风险如何进行控制和管理,确定管理的优先级和风险处置策略,提出具体的风险处置措施和工作建议的过程。第二节风险防范机制(五)风险沟通与监测第三节应急准备机制应急准备的定义定义:应急准备是指为了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障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应急预案、城乡规划、应急队伍、经费、物资、设施、信息、科技等各类保障性资源的总和,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工作。一是应急资源准备行动的快捷动态性。二是应急准备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三是应急准备的资源共享协同性。四是应急准备的布局合理性。。应急准备的特征第三节应急准备机制应急准备的目标与原则•立足于“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强化服从任务需要意识、快速反应意识、灵活保障意识,主动跟进,做好应急任务的服务保障工作。目标•指挥系统技术、通信、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资金及应急避难场所等。内容•一是综合集成、系统配套•二是平战一体、常备不懈•三是多元参与、动态更新•四是军民合作、军地协同原则第三节应急准备机制应急准备的主要内容第一,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第三,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四,以人为本,安全宜居。第三节应急准备机制应急资源准备的工作程序(1)建立应急保障资源分类细目表;(2)建立应急保障资源统计表;(3)应急保障资源统计。(1)总量信息汇总表,包括应急保障资源的种类、数量、说明、相关描述及分布状况;(2)各布局点的应急保障资源基本状况;(3)各布局点设施的基本状况,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定义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由相关机构在全社会普及和宣传应急知识、组织应急培训及演练、提供应急管理专业教育,使民众自愿采取有利于突发事件应对的行为,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并对宣传教育培训后果做出评价的过程和活动。(1)•公众的应急宣教和防灾减灾意识培养(2)•应急知识培训和应急能力提升(3)•应急管理教育体系规划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目标与原则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体系架构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内容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应急管理培训内容的模块设计示例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宣传教育培训的渠道与方法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四节宣传教育培训机制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是指为了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启动动员措施,直接组织动员或通过各类专业部门组织动员,促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内的各类机构(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部队等)、社会群体和普通公众进行自救、互救或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行动;同时,通过预备培养、预警动员、应急动员等不同层次的社会动员手段,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的自主性,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统一组织有效的动员准备、实施和恢复等活动。社会动员的定义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的目标与原则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的目标与原则(一)国家主导,依法动员(二)以人为本,合理强制(三)分级管理,有序动员(四)适度动员,合理补偿(五)军地结合,平战结合原则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的主体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的类型第五节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动员的工作内容第七章监测与预警•1.理解应急管理中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和方法。•2.了解突发事件研判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流程。•3.了解信息报告的目标、原则、流程与渠道。•4.理解突发事件预警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和基本流程。•5.理解应急管理中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性。第七章监测与预警•1.掌握事件监测机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及基本流程。•2.掌握事件研判的技术方法。•3.掌握信息报告的内容与标准。•4.掌握事件预警的基本方法。•5.掌握国际合作机制的基本内容。第七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一节监测机制第二节研判机制监测与预警第三节信息报告机制第四节预警机第五节国际合作机制第一节监测机制监测的定义以基期预算的具体数字为基础,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以科学的方法,收集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防护目标等的空间分布、运行状况以及社会安全形势等有关信息,对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进行严密的监测,搜集有关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资料,及时掌握风险和突发事件变化的第一手信息,为科学预警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基础。狭义的监测广义的监测第一节监测机制案例: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结构第一节监测机制监测的作用监测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对突发事件实时监测,为及时有效应对提供依据第一节监测机制监测的目标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掌控和研究,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确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早解决。第一节监测机制监测的原则重点监测的原则信息保密的原则依法监测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专业监测与社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第一节监测机制依法监测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专业监测与社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完善突发事件监控系统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监测制度监测机制的主要内容推进信息报告员队伍建设第一节监测机制监测的方法传统的群众监测是一种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受到威胁的个体或集体,采用简单的设备通过观测直接参与潜在突发事件监测的监测方法是指利用3S、视频、无线、卫星等监测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测量和监控专业的监测方法第二节研判机制研判的定义研判是指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经验教训,在及时、准确、全面捕捉突发事件征兆后,对已采集、整合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评估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公共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预警信息发布和采取预警措施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节研判机制研判的目标与原则从思路

1 / 1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