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华东师大心理系耿文秀博士主讲时间:2006.05.281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疾患的病因学研究◆心理疾患的生物学因素研究◆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最重要)◆心理疾患的环境因素研究◆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第一节心理疾患的生物学因素研究1、遗传因素(遗传基因):1)积累的研究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重症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精神分裂症与发病生物学因素似乎大于环境因素。孪生子研究(研究环境与遗传关系):Mcclearn.netal.1997,瑞典科学家对110个同卵孪生子,130个异卵孪生子,直至80岁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IQ相同达60%,而且整个一生都保持稳定,记忆及空间感知能力一致性保持在32%—62%,人格特质如羞怯或活动水平则达30%—50%。(特别是同卵,其余不能解释就是环境。)分开抚养成长起来的孪生子:研究发现他们具有很多不能用环境或学习来解释的活动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共同点。★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1)所有的重症精神疾患者都不是单单某一基因所能造成的。2)EricKandel(白鼠作实验)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83年提出,学习过程不仅仅影响到行为,细胞的遗传结构可以因学习而改变。3)素质——应激模式(Diathesis-stres):遗传素质即遗传的素质倾向性或易感性应激条件诱发遗传易感性的表现(但发不发病还是要取决于后天环境)。4)遗传——环境互动模式我们的基因影响着我们怎样创造我们的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我们的基因改变。2、神经系统与行为:1)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2)大脑用大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操纵着,我们的每一个思想和动作。现代药物主要治疗大脑边缘系统的。3、神经递质:(神经生化研究)1)中枢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以传递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硷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Y-氨酪酸A-ch5-HTDANEGABA2)第二信使:改变与膜的通透性有关的蛋白分子的形状,从而产生膜电位的变化。①神经递质在细胞体内合成,囊泡形成;②沿神经轴向下远行到突触前膜释放;③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④激活或抑制。第二节心理疾患的环境因素研究1、家庭功能:父母是否担负起教育支持子女的功能。1)家庭氛围:家庭交流模式2)父母榜样:基本做人态度、做人价值观3)亲子关系:子女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2、社会文化:社区文化,如日本,孩子上学很重要,孩子第一天上学,妈妈穿上职业装和孩子上第一堂课很重视。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影响。4)社区文化、群体亚文化。《变态心理学》华东师大心理系耿文秀博士主讲时间:2006.05.2823、生态环境:1)海拔高度、地理气候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原人的坚韧,草原人的豪爽,水乡人温润……2)自然资源、物产:喜马拉雅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自然资源逼使喀尔廓人骁勇彪悍,外出做雇佣军,夏尔巴人吃苦耐劳,充当登山向导……3)人口密度(如城区交接),居住方式。4)生活方式,饮食习惯。5)环境污染。第三节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最重要)1、所有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2、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3、文化、社会濡染、浸润、发展着人际关系。4、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最重要的有六点)1、个体的人格特征:1)认知习惯;2)情绪表达与调控;3)意志品质(最重要):不是天生的,通过后天和环境相互作用自己主动塑造。2、个体的自我教育: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3)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4)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结构:人格倾向性(导引系统、动力系统)、人格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3、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与人际关系: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2)个体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动积极性;3)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4)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和制约。个体的应激应对方式: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咨询师教应付方法),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4、一生发展、终身学习1)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2)终身教育、终身学习;3)学会学习、自我教育;4)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5)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