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申报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人民政府申报时间:二0一一年六月目录1、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茶业基本情况调查表2、茶叶生产加工统计表3、生态环境调查表3、南郑县茶产业规划与政策4、南郑县茶产业发展报告一、南郑县茶产业概况二、南郑县茶叶种植加工三、南郑县茶叶特色四、南郑县产业配套五、南郑县重点企业介绍六、南郑县茶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设想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茶业基本情况调查表盖章:管理机构主管领导职务电话茶叶主管机构名称南郑县茶业协会负责人雷勇电话13909165684联系人龚学林联系电话13992602009传真0916-5512582电子邮箱Nzcy2009@163.com行业信息专员﹡地址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城关镇东大街37号邮编723100基本情况总人口(万人)农业总人口(万人)涉茶人口(万人)2010GDP(亿元)2010茶叶产值(万元)55.6647.2515.2273.7241600茶叶种植种植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主要品种良种率20092010200920107.88.85.26.1当地群体种、龙井长叶、平阳特早23.8%综合概况规模企业(家)注册商标(个)证明商标(个)原产地认证地理标识行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3211汉中仙毫111质量认证ISO认证企业数HACCP企业数有机茶园面积(万亩)GAP认证面积(万亩)其它41.1QS认证15个财税贸易(万元)茶业财政投入茶业税收内销量(吨)内销额出口销量(吨)出口销额2202400304741600固定茶事推广活动名称与举办时间陕西省茶叶文化节,每年4月-5月;汉中市茶叶节,每年4月;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每年9月-10月。相关培训内容已开展的培训:√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园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营销其他______需要开展的培训:______省级茶叶行业组织意见填表说明:1、除明示部分之外,均填写2010年数据;2、未涉及的项目可不填;3、从“茶区简史”到“主要荣誉”,每一项请进行准确精炼的描述;4、各填表单位可从协会网站下载相关表格,并参见协会网站填报示范模本;5、相关说明及名词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6、﹡行业信息专员是指申报单位参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行业信息专员工作的工作人员姓名茶叶生产加工统计表茶类产量(吨)产值(万元)2009201020092010绿茶230230471850041600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白茶*普洱茶*花茶合计230230471850041600填表说明:1、除明示之外,均填写2010年数据。2、单项之和应等于总量指标,如绿茶+黑茶+黄茶+红茶+青茶+白茶=合计。3、企业未涉及的项目可不填。4、“*”说明:花茶属再加工茶类,普洱茶属黑茶类;根据行业需求,本次调查将该两类单列。5、各茶类说明及相关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生态环境调查表指标数据备注茶区海拔高度均值600—800米全年气温均值14.2℃年降雨量(ml)970毫米森林覆盖率59.48%植被多样性乔、灌木树种158种年平均湿度80%全年日照时间1605小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及占比率46.75万亩,占64.9%总面积计7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及占比率19.3万亩,占26.8%同上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及占比率有机茶11325亩,占12.5%茶园总面积88082亩生产企业GDP能耗均值0.98吨标煤/万元注:说明及相关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月,南郑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扶持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提出从2007至2010年,县政府每年筹集15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补贴、企业鼓励扶持、良种引进繁育、技术培训、产品宣传、基地认证、专业协会扶持及工作奖励。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产值1.2亿元。2008年11月,南郑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2009年3月,南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突出抓好茶园建设、良种繁育、茶叶加工、品牌开发、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建设。从2009年起今后三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3万亩丰产示范茶园;改造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0家。2009年8月,南郑县委、县政府继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安排“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重点扶持茶叶、生猪、蔬菜、中药材、柑桔等优势特色产业”。到2012年,建成米仓山北麓沿线10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打造陕南绿色茶叶品牌与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茶叶产量达到3600吨,总产值达到4亿元。南郑县茶产业发展报告一、南郑县茶业概况1.1、县情概述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属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嘉陵江上游地区。南与四川通江、南江、旺苍县相连,东接城固、西乡县,西连宁强、勉县,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24位,辖30个乡镇,495个村,总人口56.66万人,居汉中市各县之首,其中农业人口47.25万人,占总人口的83.4%。南郑,历史悠久。梁山出土文物证实,距今1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名已著,至今有2400多年历史,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县地域几经行政区划调整,现由两省四县部分区乡合并而成,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县境内山川相间,地势跌宕起伏。有平原、丘陵、低山和中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平原地占11.8%,丘陵和中山区占88.2%。全境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区,年平均气温14.2℃,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平原稻丰鱼肥,丘陵茶绿果香,山区林茂竹秀;全境河渠纵横,塘库星罗棋布,灿若明珠,素有“小江南”之称。南郑地处南北交汇带,自然条件良好,农耕条件优越,有耕地72万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20多种粮食作物。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大宗土特产比较丰富,名茶“汉水银梭”、精致藤编颇具盛名。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矿产26种139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40余处,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宗教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红色旅游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南湖国家3A级风景区、红寺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圣水寺和陕南名寺“小南海”饮誉省内外。县城周家坪、工业重镇大河坎和圣水镇已被规划为汉中大市南区;城镇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贯通东南西北二省六县的交通网络。近年来,在中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和烟草、设备制造、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工业体系。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719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财政收入14.65亿元,增长14.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亿元,增长20.4%,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居陕南前列。1.2、茶区简史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南郑古亦称“梁州”。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梁州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民间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出产过贡茶。宋明两代,当时的汉中(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时期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南郑的秦家坝、法镇、里八沟、红庙等地也有零星种植,也销往省内外,但规模很小。1949年全县茶叶生产只有1个区,6个乡,有茶园面积580亩,产量31300斤,产值不过3万元,制茶是一家一户为单位,只生产晒青绿茶。建国后,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时期(1950年—1966年)、大发展时期(1972年—1980年)、优质高效发展时期(1981—2004年)、突破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茶区由米仓山区(属大巴山西段)扩大到米仓山南北坡浅山丘陵区、东西部浅山丘陵区,建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栽培和生产加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现已成为陕西省重点特色优势农产品(茶叶)示范县。南郑茶业在陕西全省已占有重要位置。1.3、茶区生态条件从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看,南郑县的茶园大都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浅山、丘陵地带,发展茶叶生产有比较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郑县海拔8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8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中温带气候类型。冬季由于北靠秦岭,寒流侵入受阻,气温比较高,对茶树生长有利。年绝对最低气温,一般均在一8℃左右。夏季由于纬度偏北,气温也不太高,如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5.9℃,年极端最高气温36--38℃,高温出现时间短,一般没有给茶树生育造成为害。海拔9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地区,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2、年平均气温较高,生长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比较高,茶树生长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4.0一14.7℃,积温4399一4616℃,有利于发展茶叶生产。3、雨量充沛,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970毫米。茶区(红亩)年平均降雨量1283毫米,超过了该县在全国所处江北茶区(次适宜区),要求年降水量800一1000毫米数值,达到了江南茶区(适宜区)要求降水量1000一1600毫米的标准。全年降雨大部集中在茶树生长期的4一10月,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其中6一9月,月降雨量都在100毫来以上,4、5、10月也有50--8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茶树生育的需要,特别是8、9月降雨较多,对秋茶生产极为有利。3、日照、湿度适宜。全年日照时数,季节分配较好,夏大于春,春大于秋,秋大于冬。其中4一10月日照时数1145.9小时,占全年71.4%。年平均相对湿度80%,湿润状况较好。4月一11月(除6月)正是茶树生长旺盛期,空气湿润。3月正值茶树吐芽展叶时,气温不高,土壤水分条件差的情况下,空气表现为半湿润。茶叶内质好。4、土壤酸性,土质较好。全县茶园主要的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其中以普通黄褐土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4.5一6.5,土层较厚,适宜茶树生长。1.4、茶区分布按照全国茶叶区划,南郑茶区属江北茶区(次适宜区),在陕西省属大巴山米仓山适宜区。根据区划的依据及南郑县茶叶历史及现状,可划分为3个区:即米仓山南坡浅山丘陵区、米仓山北坡浅山丘陵区、东西部浅山丘陵区。整个茶区有产茶乡镇23个,占全县总乡镇76.7%,产茶行政村224个,占全县的45.3%。耕地面积14.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6%;茶区茶园总面积8、8万亩,采摘面积6.1万亩。茶农总户数4.43万户,占总农户的30.4%,总人口15.23万人。2010年,茶区茶叶总产值4.16亿元,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34.3%、占农林牧副鱼业总产值的18.2%。1.5、茶区生产季节及采期南郑县茶区的茶叶,全年可生产三季,即春茶、夏茶、秋茶。茶叶开采时期,春茶一般于三月底至四月上中旬开采,五月中下旬结束。近二十年来由于大力发展良种茶园,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使春茶的开采期提前到三月中旬,最早的年份在3月10日左右就有采制的。春茶持嫩性强,芽叶肥壮,品质好,一般表现为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