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15年全国语文新课标卷古文翻译汇集07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⑵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参考答案】⑴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⑵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复”、“官为”的“为”、“畀”三处。“复”字的词义是回来,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再单独使用,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常用词。“为”字虽然是虚词,不过也有一定的意义,这里是“替”的意思。“畀”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方言,但根据上下文语境,还是不难推断出它含有的“给”、“给予”的词义。这三处关键词语并不很难,相信考生也不会十分陌生。第(2)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验”、“告”、“治状”三处,前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常用词,分别表示“查验”、“告发”的意义,这在中学课本中也不难见到。第三处“治状”是一个词组,“治”指治理,“状”指情况,组合后表示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需要说明的是,评分参考中强调译出大意即可以给规定的分数,这里也含有适当降低难度的意味;换言之,即使不能做到字字落实而能译出大意,也会给予一定的分数。08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参考答案】(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今年的赋分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大意与关键词语所占的分值相等,往年则是关键词语的赋分略高于大意。“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的理解上。第(1)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所以”、“大名”两处。“所以”在现代汉语里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在未形成联系之前的古代汉语中则表示“用来……的东西”或“之所以……的原因”的意思,它与其后的词语形成短语。这里的意思直译出来是“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东西”,同现代汉语里的“所以”差别很大。这里可以考查出考生的分辨能力。“大名”是指好的谥号,即表扬性的谥号,由于专业性较强,我们就用“名号”来代替谥号,虽稍显宽泛,但学生易于回答。第(2)题的关键词语有“寻而”、“蒙业”、“承诏”三处。“寻”指不久,这是中学课本常见的时间副词,“而”作为词尾缀于“寻”之后,也不难理解为指“不久以后”。“蒙尘”稍有难度,指王公流亡在外,这里则具体指天子流亡在外。“承诏”指接受诏令,也较好理解。这一句中最难理解的是“行所在”,考虑到考生不可能接触到这一词语,我们在注释中专门指明是“天子所在的地方”,考生只要将“诣行所在”翻译成“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就可以了。需要说明的是,评分参考中强调译出大意即可以给一半的分数,这里也含有适当降低难度的意味;换言之,即使不能做到字字落实而能译出大意,也会得到一定的分数。09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参考答案】(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大多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又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的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实词的理解上。今年的情况是,关键词语的赋分要略高于大意,这就对实词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凡、圮坏、法”三处。“凡”是总共的意思,这很好理解。“圮坏”中的“圮”与“坏”都是毁坏、倒塌的意思,这里指城墙倒塌。“法”指法度,“合法”即指合于法度,译为中规中矩。这道题有些难度。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也有三处:“勒、通衢、填”。“勒”当率领讲,中学生应当能够理解。“通衢”指四通八达的路,译文中用大街要道来表达。“填”指塞满,指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第(2)小题要比第(1)小题稍难一些。虽然这些关键词语考生未必能够全都译出,但由于有了“大意”赋予的分数,学生能够懂得大意,也是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的。10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1)需注意“以”,“乘”,“堞”和整个文句的通顺。(2)需注意“浮”和省略。(1)句主要是文句的语义通贯,考生往往对“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不甚明了,这需要多从上下文理解。(2)主要是省略部分,考生翻译时往往不知补充而导致失分。【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11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12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现在有才德的和无才德的人混杂一道,风俗人情凉薄虚浮,兵力不强,资财不多,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安定太平。(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不/应该/给/粮食,但/怎么能/忍心/对/原/管辖区/坐视不管呢?”【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难点是几个实词的翻译,“浇浮”一词不常见,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接触不到,《后汉书·蔡邕传赞》中有“籍梁怀董,名浇身毁”的语句,其意义为“浇薄”。“治”这里不是动词“治理”的意思,而是形容词“天下太平”之义,清朝洪亮吉《治平篇》中“治”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杂糅”、“以”也是翻译中需重点注意的语词。(2)几个重点的词语,如“路”在宋朝是行政区划,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烽火扬州路”;“与”有“给”的意思;“旧治”中的“治”也是翻译的难点,前文说萧燧曾“出知严州”,可见现在闹旱灾的严州是他原管辖的的地方。13年1卷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7.(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采分点:耆硕(年高德劭),推心(以诚相待),望(埋怨,怨恨),每处1分,句意2分](2)(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不曾进州城。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采分点:时事(当时政事),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每处1分,句意2分]13年2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7.(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采分点:时名(当时的名望),滞(停留),引进(推荐),各1分,全句通顺2分](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采分点:薄(怠慢、轻慢),迁徙(搬家、搬迁),盖(大概、大约),各1分,全句通顺2分]提示: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文意的理解,更注意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翻译。14年1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试题考点】翻译【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14年2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土地,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2)韩文立即协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宫中,皇帝吃惊地哭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15年1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答案】(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人为帝,我就为此死去。(2)金人即使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解析】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中的关键词:“唯”“帝”“苟”;“面”“庶或”及宾语前置句式“金人不吾索”。【解题思路】(1)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2)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15年2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答案】(1)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解析】试题分析: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