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科教《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分析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0212203适用专业:初等教育(理)09级总学时:72学时学分数:4学分一、课程性质与教育目标分析化学是三年制初等教育(科学)专业学生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开课时间是一年级第二学期。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系统讲授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原理,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重点放在阐明经典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仪器分析部分仅保留分子吸光光度法,仍使学生有完整的“量”的概念,基本了解分析化学的全貌。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前沿课题,以拓宽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路、提高学习兴趣。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课时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方法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与分析化学的进展第二章误差及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8课时基本要求:熟悉定量分析中的误差;熟悉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及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教学内容:第一节定量分析中的误差第二节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第三节有效数学及其运算规则教学重点:准确度和精密度,有效数字运算。教学难点:误差和偏差,误差的鉴别,有效数字的运用。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6课时基本要求:了解滴定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滴定、滴定分析法、化学计量点、终点和终点误差;熟悉滴2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浓度表示。教学内容:第一节滴定分析概述第二节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第三节标准溶液第四节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第五节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教学重点:标准溶液浓度表示。第四章酸碱滴定法14课时基本要求:熟悉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的Ka和Kb的关系;掌握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掌握酸碱平衡中溶液酸碱度的计算方法;了解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混合指示剂;熟悉各种类型的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pH值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以及一元强酸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计算第四节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第五节一元酸碱的滴定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第七节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教学重点:酸碱质子理论:定义,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质子平衡方程式;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滴定曲线计算、绘制及准确滴定的判据;教学难点:pH值的计算;一元弱酸(碱)的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浓度、酸或碱的强度),弱酸和弱碱能否准确滴定的判椐;多元酸的滴定:能否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分步滴定的判据,指示剂的选择,H3PO4的滴定;多元碱的滴定:能否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分步滴定的3判据,指示剂的选择,Na2CO3的滴定,混合碱的测定;不同类型计算题的计算方法。第五章配位滴定法10课时基本要求:了解配位滴定法实质,滴定反应对配位反应的要求,氨羧络合剂;熟悉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掌握酸度、配合物对配位平衡的影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系数、配位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熟悉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原理,金属离子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终点误差,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其避免方法,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熟悉配位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能否准确滴定的判据,酸效应曲线,配位滴定的最低允许酸度及最高允许酸度的求法;熟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控制酸度,掩蔽和解蔽,分离干扰离子。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第三节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第四节配位滴定原理第五节金属指示剂第六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第七节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教学重点: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酸效应系数、络合效应系数;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原理;能否准确滴定的判据,酸效应曲线,配位滴定的最低允许酸度及最高允许酸度。教学难点: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副反应系数,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系数和络合效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能否准确滴定的判据;酸效应曲线,配位滴定的最高允许酸度和最低允许酸度;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0课时基本要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熟练应用能斯特方程式;掌握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掌握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熟练掌握不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方法的原理、应用及有关(反应常数、突跃范围、电极电位、含量等)计算;熟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突跃范围及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指示剂的种类及选择。教学内容:第一节条件电极电位4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预处理第五节高锰酸钾法第六节重铬酸钾法第七节碘量法第八节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九节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教学重点:条件电极电位;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不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方法的原理、应用及有关计算;氧化还原滴定准确进行的条件;氧化还原滴定法指示剂的种类及选择。教学难点:条件电极电位;不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方法的原理、应用及有关计算;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溶液离子浓度和电位变化的规律;不同条件下进行准确滴定的判据。第七章沉淀滴定法6课时基本要求:了解沉淀滴定法的定义和分类;熟悉摩尔法、佛尔哈得法、法阳司法的滴定剂,测定物,pH范围及干扰情况。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教学重点:摩尔法;佛尔哈得法;法阳司法的滴定剂;测定物;pH范围及干扰情况。教学难点:银量法应用;测定卤素离子时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误差的判断。第八章重量分析法4课时基本要求:了解重量分析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掌握化学因数、重量分析结果等的计算方法;熟悉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沉淀的形成第四节沉淀的条件第五节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教学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沉淀的沾污及其减免;晶形沉淀形成过程及条件选择。5教学难点:条件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度的关系及溶解度的计算;晶形沉淀的形成过程及条件选择。第九章吸光光度法8课时基本要求:了解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及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掌握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了解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和显色条件的选择;掌握光度计的组成、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熟悉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熟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目视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第四节显色反应及其显色条件的选择第五节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教学重点:朗伯-比尔定律;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光度计的组成、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光度法的应用。教学难点: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吸收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与使用;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光度法的应用。第十章物质的定量分析过程4课时基本要求:熟悉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方法;了解遇到干扰物质存在时应当知道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以消除干扰;对于某种元素的测定,应了解选用何种方法较为适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第三节干扰组分的分离方法第四节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第五节复杂物质分析实例教学重点: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三.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内涵。主要的6教学方法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重点、难点详细讲授,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要给以指导,提示学习思路,根据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最后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改“单向式”为“双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补充有关化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每章讲授完毕后布置3-4题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由教师全部批改,并登记有关情况。每部分讲授完毕后,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教师布置的课题,以及分析化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四.成绩考核方法本课程的考核以书面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教考分离,试题来源于试题库。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核(10%)+期末考试(70%)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分析化学,高职高专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参考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分析化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第四版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分析化学,张正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分析化学,薛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执笔:储皓编写日期:2010年3月审订:审订日期:年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