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马飚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自治区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克难攻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1.2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1.13番,财政收入翻1.37番,工业增加值翻1.58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翻1.74番,服务业增加值翻1.02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2.14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3番,进出口总额翻1.77番,实际利用外资翻1.64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47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翻1.53番,开创了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7%,比“十五”快2.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475亿元增加到1228.75亿元,年均增长20.9%,比“十五”快4.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4262亿元增加到1.18万亿元,年均增长22.6%。(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是我区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1769亿元增加到2010年7800亿元,累计完成2.25万亿元,年均增长34.5%。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开工和续建铁路29条,区内建设里程3300公里,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总营运里程达到3200公里;开工和续建高速公路39条3400公里,新建成1235公里,建成总里程达到2574公里;全区新增公路3.95万公里,总里程达到10.3万公里;沿海、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分别新增8500万吨和2800万吨,总吞吐能力分别达到1.2亿吨和6000万吨;民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新增647万人次,达到1201万人次。结束了梧州、贺州市不通铁路的历史;基本实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油路。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5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530万千瓦;西部地区第一个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正式开工,龙滩水电站投产运行,为全国运营第二大水电站。完成5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百色水利枢纽建成运行,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三)工业化由初期阶段步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实现新调整。坚持产业优先发展,2010年预计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5亿元增加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19.3%;技术改造投资由275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8.7%;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由3个增加到15个;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从11家增加到30家;食品、汽车、冶金三个产业成为千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1位。旅游、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三次产业结构由22.9∶37.9∶39.2调整为17.3∶48.2∶34.5。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化率由1.39提高到2.4,标志着工业发展2取得历史性突破,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全面实施减免农业税,种粮、良种、农机具购买、家电下乡补贴和加大投入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新高,总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肉类、水产品产量连续4年排全国第8位。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排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0%、33%、70%和14%以上;优质稻、香蕉、柑桔、龙眼、芒果、荔枝、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排全国前列。动植物良种覆盖率90%以上,超级稻、“三免”、“三避”等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21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五)“两区一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掀起新热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北钦防四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区3个百分点左右,成为全国的新增长区之一。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钦州金桂林浆纸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北海电子产业园初具规模;沿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北部湾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建成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深入推进,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南宁至贵港千吨级、贵港至梧州两千吨级航道,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布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势头强劲。桂西优势资源开发进度加快,壮大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全区上下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共同推进“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六)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6%提高到2010年的40.6%;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398平方公里增加到2197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市魅力进一步凸显。南宁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柳州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桂林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北海市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99.55%,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80%以上的行政村能上网。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效。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组建广西北部湾银行,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组建广西有色金属、北部湾国际港务等10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和交通、铁路、城建、旅游、北部湾投资等10多个大型投融资公司。财税改革扎实推进,在14个县开展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推行重大项目部门联合审批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有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勘界确权任务。玉林等市统筹城乡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在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及中越青年大联欢等活动,形成了中国-东盟合作“南宁渠道”;东盟5个国家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大湄公河、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与东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建立58对国际友好城市,居西部地区第1位。积极参与上海世界博览会,展示广西新形象。在大陆省、市、自治区中率先赴台成功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实现桂台全方位交流对接。与泛珠三角合作以及省际合作深入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6%,3对外投资额年均增长85%。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5家、中央企业40家、国内500强民营企业8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由16家增加到27家,保险公司由10家增加到26家。(八)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保建设实现新飞跃。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2005年的8.8%、32.9%提高到2010年的60.6%和60%,我区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第2个县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省区。制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电解锰环境综合整治全国领先。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提高5.3个百分点,排全国第4位;新建沼气池106万座,沼气池总量达371.3万座,入户率达到46.4%,居全国第1位。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增强,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一大优势和亮丽品牌。(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提升。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成效明显,研制成功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铝电解预焙槽控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中级轿车正式下线,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等研制成功,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培育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面展开。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顺利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实现翻番;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比2005年增长42.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防治艾滋病和地中海贫血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诚信计生模式全面推广。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广西体育中心体育场等一批工程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总结推广来宾等市创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经验取得明显成效。创作生产了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打造了《印象·刘三姐》等一批著名文化产业品牌,组建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出版发行和报业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十)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区各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3305.15亿元,是“十五”的3.61倍,年均增长32.8%。5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4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88.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在4.5%以内。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兴边富民行动和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扎实推进,大石山区五县、桂西五县、重点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及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改造全面完成。5年帮助114万农村人口脱贫,解决1063.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和华侨农林场危房改造26.23万户,16.34万户城镇居民享受廉租住房。社会保险待遇大幅提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共达2077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9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3.1%;22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成五保村6852个,集中供养对象10万人。64万城市居民和316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连续5年全力为民办实事,群众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战胜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特大干旱和严重的洪涝灾害,累计救助受灾群众1778.81万人次,重建倒塌民房45.79万间。初步统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8917元增加到2010年170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95元增加到4543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2.7%。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3.2%,物价基本稳定。认真做好信访、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治安管控水平,平安创建取得新成效;坚持公正廉洁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4平正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事故总起数大幅下降。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治成效显著。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80周年等重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