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详细解析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新增):夏—商—周(西周——东周)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夏朝最终被商朝所取代。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2、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2)核心内容或特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他们对于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因此由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秦朝的统一(秦朝建立都城咸阳)(1)统一的原因: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2)统一战争的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4)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三公(1)“始皇帝”的来历①皇帝称呼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②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秦朝的三公(中央官制)①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事务。②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③作用: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物,形成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⑴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⑵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⑶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④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阶级矛盾。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出现: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县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2)危机: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3)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2.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性质:地方行政制度(1)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2)内容: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4)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性质:中央行政官僚制度(1)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2)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用4.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世袭):先秦时期;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孝廉即品行)①概念: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②时间:汉至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或出身)③评价:虽然相对世官制有进步,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才能):①概念:考试选官的制度②时间:隋唐—明清③评价: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弊端:考试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①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②创立:明成祖永乐帝设立内阁。③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决策权)④评价:A、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B、内阁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C、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比较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2)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5)作用: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⑴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⑵消极:但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必修一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战争时间侵略国条约主要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1841年强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1895年《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1年《辛丑条约》镇压义和团运动2.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⑴《南京条约》(1842)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⑵《马关条约》(1895)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⑶《辛丑条约》(1901)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的反抗1.了解黄海海战:(1)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爆发时间:1894年9月(2)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1895年5月,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10月,台湾全部沦陷。(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3、了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史实: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功绩:义和团战士英勇斗争,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辱,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三、侵华日军的罪行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发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局部抗战开始。(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由此开始。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1)1937年12月,日军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达30万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2)1931年到1945年,侵华日军先后对中国发动了30多次大规模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是日军细菌战部队。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片面抗战路线)⑴初期阶段:①淞沪会战:1937年8-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场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⑵相持阶段: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捐躯、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抗日。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1)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2)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百团大战: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敌后战场发展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