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泉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建国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西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是泉州经济大发展、大跃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564.76亿元、400.28亿元、181.53亿元和1250.81亿元,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分别达88.6%、41.6%,比2005年高18个和3.2个百分点。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称号。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城市发展从沿江时代步入环湾时代,《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环湾区域建成区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60%。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66亿元,创建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889个,支持各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70个。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过去五年,是泉州对外大开放、大收获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企大成长、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保持政企一心、攻坚克难的好传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连续召开4场千名企业家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亿元企业、上市企业、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1096家、61家和54件,比2005年增加713家、41家和38件。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生大投入、大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长77%和51.8%。累计投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分别达214.02亿元、50亿元、26.55亿元和60.42亿元,建成海峡体育中心、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重大社会事业设施;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等称号。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我们围绕“两个加快”,按照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致力打好“五大战役”,发展基础更加厚实。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组织实施“五大战役”项目1628个,完成年度投资803.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战役,24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39.8亿元,其中泉厦和福泉高速扩建、石狮鸿山热电厂、晋江燃气电厂、500千伏泉州东通道工程、15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泉州湾跨海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莆永、仙金、晋石、南石高速公路及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南惠高速、肖厝作业区5#和6#泊位工程、泉州晋江机场改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泉州湾、湄洲湾南岸、安永德三大增长区域完成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3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88.6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年度投资171.3亿元。民生工程战役,组织实施580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3.7亿元。这些为泉州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致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出台落实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技改项目253个,新增亿元企业171家,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和38.8%;联合石化全面投产达产,海峡轨道客车、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玖龙纸业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化炼油等项目加快推进,石狮PTA、钧石能源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央企对接会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1175亿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完成财政科技投入4.72亿元,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获国家创新基金2623万元支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6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企业64家。成立科技创投基金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6家企业投产,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制订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政策,安排35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成功举办“6·16”泉州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02.91亿元,增长1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455.37万吨和集装箱136.95万标箱;东海总部经济区确定15家入驻企业;泉州软件园确定10家入驻企业;完成旅游总收入252.6亿元,增长13.4%;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13.71亿元、贷款余额2717.12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5.8%。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32.11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年支农支出增长25.6%,兑现补贴资金2.32亿元。完成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创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个。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农业“三品”认证4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2家。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获批成立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被确认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崇武中心渔港等项目基本完工,2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提级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完成130个村电气化建设;有效防抗台风及强暴雨,完成421户受灾农房建设;家园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完成改厕5.2万户,新增沼气用户6950户;完成“造福工程”搬迁8000人和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319户;植树造林14.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8万亩。致力拓展城市空间,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加快片区建设更新,编制完成中心市区城市景观、公交线网等专项规划;东海、城东、北峰、江南、晋江滨江等5个片区实现投资43亿元;龙头山、云山等8个旧城改造项目实现投资6.1亿元。万达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福厦高铁泉州站建成投入使用;站前大道、江滨北路改造基本完工,东海隧道、后渚至城东通道、站前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道路沥青化改造18.5公里;完成中心市区电力线路缆化52公里;新增绿地191公顷,城市景观整治有序推进。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启动“数字城管”建设;整治城市机动车“冒黑烟”现象,500部新型环保公交车、400部出租车投入运营;建成30个社区服务中心,市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9.3%;遏制“两违”取得成效,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出台落实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意见,确定3个省级、12个市级试点镇,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修编,安排市本级专项补助金4500万元。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593亩,有偿转让1502亩、交易金额3.07亿元。致力开展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列入国家级、省级节能扶持项目分别达18个和50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29家。强化水资源环境保护,扎实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组织实施近海水域污染整治项目76个,完成投资8.88亿元,水质达标率75%;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整治项目112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启动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率先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调配和监控。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增(修建)污水管道187.09公里,晋江(二期)、安溪和惠安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日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分别达62.25万吨和5450吨,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5%和99.5%。强化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开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活动,对1359家污染企业实施集中停产整顿。致力推动泉台合作,改革开放大步迈进。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泉州开发区、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级园区,洛江开发区实现扩区;修订出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意见,组织实施“121工程”,新增上市企业16家;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意见,新增商业银行分行4家,筹建泉州农村商业银行、安溪村镇银行;组建市交通运输集团和4个省级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商会。不断深化泉台合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机构挂牌成立;全市新批台资项目31个,实际利用台资2.37亿美元;4家企业赴台投资;泉州晋江机场成为两岸直航新航点,泉金航线客运量突破10万人次,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泉澎签订交流合作协议11项。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利用外资24.91亿美元,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0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功举办泉州商品博览会、“品牌泉州香江行”、赴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及首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世界泉商大会暨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致力建设和谐泉州,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7万人,培训各类劳动者25.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18%。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职工“五险”人数增加34.26万人次,参加新农合人数、城镇居民医保人数分别增至548.6万人和161.37万人,新增低保参保人数0.4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职工医保实行市级统筹,制发社保卡202.2万张。坚持教育优先,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泉州八中、泉州四中完成校园置换并分别合并到培元中学、泉州七中;盘活医高专、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旧校区,扩大市实验小学、幼师附属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面积112万平方米;完成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306所;校园及周边安全有效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功举办首届闽南文化节、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第二届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0个、展示点199个;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数字图书馆和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