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一):地质地形专题(二):气候专题(三):水循环专题(四):自然带专题(五):河流专题(六):能源专题(后续整理中…)晋江市英林中学李少君2011年1月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一):地质地形专题1.地形特征描述方法归纳: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一、描述地形组成(如平原0~200、高原500且等高线稀疏、山地500且等高线密集等)二、描述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三、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海岸线形态、地貌形态等例:描述福建省的地形福建省以山地、平原为主,其中山地分布在该省中西部,东部沿海有少量平原分布,地势西高东低。附:七大洲地形地势特点:亚洲: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非洲: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欧洲: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北美洲: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美洲: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洋洲: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南极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复习建议:1、明确地形的类型并牚握判断地形类型的方法、主要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2、分布特征的一般描述方法要掌握到位(一般可用集中分布于某方位,或沿某事物分布的写法)2.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堆积作用等)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山地的形成一般主要考虑内力作用、地貌形成则侧重考虑外力作用,如黄土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例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例2: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例3: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冰川作用金字塔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遭破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类比:长城西段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例4: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易与落基山混淆)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例5:地貌倒置的产生: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②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称为山岭。例6: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原因: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例7:东南亚(马来西亚)多火山地震,原因: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例8:根据板块理论分析,红海的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位于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例9: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从外力作用处分析)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③生物条件: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复习建议:1、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交界处(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的位置要识记清楚,以便更好地分析山地的形成。如例7、例5、例8等2、在进行地貌成因分析时,应注意地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一般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在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源头地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在下游地区以沉积作用为主,识记时应有所侧重。3、在分析中国地貌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先归纳所分析地区应归属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哪一区,明确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青藏高原地区-----高寒---以冰川作用为主、东部季风区----降水多、湿润----以流水作用为主。○2再以本区的主要外力(河流或者风等)为参照物,分析其位于下游地区还是上游地区(或风的上风地带还是下风地区。如西北地区北部为风的上风地带则主要是风力侵蚀,西北地区南部为下风地带则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例黄土地貌的形成---风力堆积形成黄土高原。例9,试分析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系列(二):气候专题1.气候特征的比较和描述关于任何气候的描述或比较,主要关键点抓住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温:根据月均温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气温特征的主要点是: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是大还是小(是终年高温、还是终年严寒、还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降水:根据月降水量具体数值或相关资料,描述或比较降水特征主要点在于:全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是大还是小;以及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还是夏雨型、冬雨型);在进行两种气候数值的比较时,得分点主要在以上这六个方面。在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时,尤其要抓住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的特征。而关于气候特征的描述,往往针对特殊区域还要抓住另外一些气候要素:还有光照(太阳辐射)、风、云等。如在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抓住“高寒”这个关键词,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如在描述南极洲的气候特征时,抓住的三个核心词是:严寒、干燥、烈风。简述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特点: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湿润气流受山岭阻隔,难以深入。2.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成因: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成因、特点: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对流旺盛,终年高温多雨。特例: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成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②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特点: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节交替明显。特例: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简化: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③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特点:受季风影响突出,终年高温,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④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特点: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⑤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温暖少雨。⑥地中海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特点: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⑦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⑧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常年干旱少雨。特例: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特点: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⑩极地气候: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常年酷寒,干旱少雨。复习建议:1、准备一张空白地理底图,将10种气候标识在底图上,反复训练,识记主要气候在世界上的分布状况。3.各地区气候差异成因对比分析气候成因应重点分析其降水和气温两要素,就降水来说以盛行风(风带、夏季风)从海洋(四大洋)带来的水汽多少及是否存在上升运动(地形抬升、锋面抬升,对流上升)为判断依据。三者条件都满足则降水丰富,而三者中缺一,则降水少。温差分析:就温度而言,应先区别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差异还是空间分布差异,如果是时间差异,应重点考虑这些要素(太阳辐射—高度角-照射时长、海陆状况、地形)如气温的日较差;如果是空间分布差异,则全部要素都要考虑,且在考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比。例: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气温的日较差:①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④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简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冬季: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很大。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越到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并且白昼越短;越到北方越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越到北方白昼越长,因此南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比四川盆地强,而近地面气温比四川盆地低?答: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因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又因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弱,所以近地面气温又比四川盆地低。简述四川盆地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冬夏气温均偏高的原因。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大山脉围绕,冬季受寒潮影响程度小,夏季地形闭塞不易散热。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①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②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③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