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环境:以森林群落为中心的周边各种生态因子或因素的综合。2、生态系统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4、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5、生态系统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6、种子催芽:通过人为的方法打破种子休眠,并使种子露出胚根的处理。7、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8、工厂化育苗:是以先进的育苗设施和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9、低效林改造:是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对低效林采取的各种营林措施,是森林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树种选择、改善层次结构、培育措施和封山育林。10、林木分级:森林中的林木按林木分化程度划分的等级。林木的分级方法很多,较普遍的有克拉夫特、霍莱、寺崎渡等学者的分级法和三级分级法。我国常用的是克拉夫特分级法和三级分级法。11、适地适树: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12、CO2补偿点:指在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叶片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13、生物多样性:,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及由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1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程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15、森林调查时怎么设置标准地?a.用测绳或皮尺在群落中设置20*20m样地,每间隔5米拉直线等距设置16个样方,调查每个样方内乔木、灌木。b.样方内乔木记载每株树(胸径4cm以上)坐标、树高、胸径、冠幅、第一活枝高、繁殖方式(丛生或单株,丛生者株数)生长状况等,记录数据。c记载每种植物的名称(不能确定名称的采集标本)、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分布状况等,记录。16、森林为何具有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1、林冠使降水强度降低,雨水冲刷地面的力量减弱,因而形成的迳流较弱。2、林地上的死地被物层能吸收大量降水,从而使地表迳流减少。死地被物吸收水分的多少随树种组成而异,一般可达自身重量的40-260%,枯枝落叶转变为腐殖质以后,吸水量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4倍。3、森林土壤疏松多孔,腐殖质含量高,水分容易被吸收和渗透下去。4、地表迳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更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大部分转变为地下迳流。5、春季林内融雪林内较林外晚,且一般比较缓慢,融雪后的雪水容易被土壤吸收和渗透下去,使地表迳流减少。因此,森林的存在可减少地表迳流。17、分析发展林下经济在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上的意义。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一)经济效益分析1、增加收入繁荣经济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林业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而且优化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2、提升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它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在林下经济产业中,森林抚育和采伐的剩余物可制作成菌类培养基质。(二)生态效益分析1、增强了林农护林育林的积极性林下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林农的致富观念,从依靠山林和木材变现,转向依靠林下经济谋发展,增强了他们对林地重要性和经济效益的认识,从而提升了他们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林农的收入,他们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育林护林方面,从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2、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人工栽培的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树种、品种单一,结构单层,对外界调节能力较弱,而复层、异龄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链条,对外界干扰的调节和抵抗力也较强,是实践证明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三)社会效益分析1林下经济合作社大多数是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来,强调成员的平等参与、互助合作,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在成员中形成平等团结、互谅互让、互助合作的精神,村民在参与合作社事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了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在农村社区改善了干群2、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和林下经济合作社的形作、提高林农收入为目标。这些林业协会和林业合作社大多都是以村或村民小组18、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良种壮苗;二是慎选造林地,一般应选择Ⅰ、Ⅱ级立地;三是合理的造林密度,肥山稀(每亩120~167株),瘦山密(每亩167~240株);四是适宜的整地方式、方法,挖明穴回表土,施基肥;五是造林季节应在初春完成;六是种植技术要认真,三埋二踩一提苗,七是加强幼林抚育,直到幼林郁闭,做到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采用下层疏伐。19、造林调查设计的工作程序、内容。造林调查设计通常由专业调查设计队伍组织,由专业调查设计人员与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结合来完成。全部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3个阶段进行。其主要工作程序和内容如下:一、准备工作1、建立专门组织:确定领导机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2、明确任务,制定地类、林种、坡度划分、森林覆盖率计标等项技术的调查标准。3、进行完成设计任务的可行性论证。4、收集各种相关资料。5、物资准备:包括仪器设备,调查用图,表格,生活用品等的准备。二、外业工作在搜集和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外业调查工作是造林调查设计的中心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1、补充测绘工作造林调查设计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以l比10000为好,至少也要1比25000的地形图,配以类似比例尺的航片。如所需图面资料不足,不能满足外业调查的需要,或者因为原有的图面资料因成图时间或航摄时间较早。不能反映目前地形地物的实际情况,则需要组织必要的补充测绘或般摄工作。2、外业调查外业调查分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初步调查是在外业调查初期对造林地立定的条件和其他有关的专业调查。其目的在于掌握调查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编制立地类型表、造林类型表,拟定设计原则方案,并为详细调查和外业设计提供依据。三、内业工作1、基础工作,在内业开始前,必须认真做好资料检查,类型表装订,底图的清绘和面积计算等工作。2、内业设计在全面审查外业调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林种和树种选择、树种混交、造林密度、整地、造林方法、灌溉与排水、幼林抚育等设计,必要时还要进行苗圃、种子园、母村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防火等设计。3、编制造林调查设计文件调查设计文件应以原则方案为基础,根据详细调查和规划设计的结果来编制。该文件主要由调查设计方案、图面资料、表格以及附件组成。4、审批程序在调查设计全部内业成果初稿完成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会议,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得到原则通过后,下达终审纪要。设计单位根据终审意见,对设计进行修改后上报。设计成果材料要由设计单位负责人及总工程师签章,成果由主管部门批准后送施工单位执行。20、树木发生自然整枝的原因。(同27)树木为了保证上方见阳光叶片的光合作用所需水份,自动断掉下方枝条水份的供养,以致其枯萎、脱落。自然整枝有利于增加林木主干的枝下高度,形成圆满通直的干材,缺点是容易形成死节。一般阳性树种较阴性树种自然整枝的速度快。21、森林群落内温度变化的特点、原因。(同26)①.变化特点:森林内部的温度白天或夏天比群落外低,夜间或冬天比群落外高,年温变与昼夜温变幅度小,变化缓和。②.原因a.温度在群落中主要受太阳光直射的影响,群落上层阻截了大部分太阳光,并且大量吸收和蒸腾,使林内温度下降b.植物之间互相遮掩,阻滞了林内空气流通,时群落内部热量不易消失c.植物吸收、散热缓慢,导热效果差,因而群落内温度变化缓慢d.森林群落地面枯枝落叶层也能够缓和土壤表面温度变化的幅度,并调节内部气温的变化。22、林木生长受到哪些生态因子的影响?1、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大气等许多因子。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2、土壤因子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有机质、营养)和土壤生物等。3、地形因子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4、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5、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6、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森林的作用和影响。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23、森林培育有哪些技术措施?(1)、遗传改良,提供良种壮苗。通过遗传改良,杂交育种,选育良种,建立良种基地(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提供良种壮苗。(2)、林分结构的调控,合理的林分密度和配置,营造混交林,建立合理的林分结构,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促使林分速生、丰产。(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根据树种特征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地,进行必要的立地改良,如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套种绿肥、维护地力等措施。24、影响人工造林质量评价的因素、人工林产量或生产的提高和维持的措施有哪些?1影响造林质量的因素1.1政策因素(1)权属不安全。(2)政府错位和越位。1.2管理因素(1)管理手段和理念落后。(2)规划与计划脱节。1.3经济因素(1)造林投入不足。(2)效益补偿不足。1.4技术因素(1)缺乏科学设计规范施工。(2)种苗不合理。1.5自然因素对于干旱少雨、土壤脊薄、岩石裸露、高山顶部等造林困难地区,质量问题更为突出。若遇上极端气候条件,造林质量更难以保证。2人工林产量或生产的提高和维持的措施2.1完善林业政策一方面要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政府配置资源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2.2引入社会林业管理方式,重视农民在人工造林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种苗生产、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等方面,要设立一种机制,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尽可能让农民自己决定种什么树,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造林的成活、成林、成材,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2.3严格项目管理除了要尽量遵循一般项目管理的规则外,还要广泛推行和普遍应用科学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造林的质量问题,变事后把关为预防、改进为主,把管结果变为管因素,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以保障造林质量的稳步提高。2.4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公益林项目和科技推广方面的职能作用。制定好监管造林质量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标准,摸索生态工程监理和公共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加强政府服务,搭建科技支撑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25、森林抚育采伐和无节材培育的理论和技术有哪些?森林抚育采伐的理论基础:1.森林的生长发育时期2.林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