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课次序号:11一、课题:第四章、艺术创作第二节、创作活动一、创作过程二、创作心理二、课型:理论讲授(2课时)三、目的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艺术创作过程有哪些内容,艺术家在创作中有哪些创作心理活动。四、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艺术创作过程(2)难点:理解艺术家创作心理。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多媒体展示六、参考资料:[1]、彭吉相.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丁涛.艺术概论.辽宁美术出版社[3]、朱和平.艺术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七、作业:课后复习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创作心理八、授课记录:九、授课效果分析:授课日期月日班次艺术10级,工设10级十、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等)(100分钟)1、复习:(5分钟)第四章、艺术创作第一节、创作主体—艺术家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2、导入课题(5分钟)艺术创造过程是人类特有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3、教学内容(80分钟):第四章、艺术创作第二节、创作活动一、创作过程二、创作心理4、课堂总结(5分钟):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形象思维又需受制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也要服从形象思维,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灵感思维在艺术创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但形象思维是主体,没有形象思维就无从进行艺术创作。灵感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深度体现5、布置作业(5分钟):课后复习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创作心理第三章艺术创作论第二节创作活动一、创作过程艺术创造过程是人类特有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因此说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艺术体验也是一种深刻、丰富、灵态的审美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创造主体长期积淀的心理感受,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萌发成不可遏制的创造冲动和欲望。艺术体验又可分为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自发体验是一种无意识、潜意识积淀下来的经验和心理感受,是艺术创造主体童年的记忆或平时并非有意识的创作积累。而自觉体验是艺术创造主体为了进行艺术创作有意识的进行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艺术体验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除了必要的艺术心理和艺术技巧之外,还须掌握一定的素材。无论作品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或者其他形式,作品的内容总会折射出生活的影子,是生活为艺术作品提供材料的来源,使艺术创造主体有了材料上的储备。一个艺术家,如果失去生活的根基,失去时代精神哺育,缺乏对生活应有的梳理、整合、分析能力,就可能不会有创作的冲动,思想也不会深刻,这是一个艺术家艺术生命枯竭的开始。黑格尔说:“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那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外在景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他必须发出过很多行动,得到过很多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雨果早在16岁时,曾在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年轻女仆因所谓的盗窃罪遭到酷刑时的惨状,这使他久久不能忘却。雨果这种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他在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都有体现。鲁迅弃医从文,正是由于他看到身体健壮但精神麻木的中国人成了俄国的间谍,被日本人处以死刑,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鲁迅。身体的疾病可以用医生来医治,而精神上的麻木,思想上的病态,医生是救治不了的,所以他弃医从文,并在他的大量的小说中把国民的魂灵勾勒得一览无余,旨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巴金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亲身感受到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种种腐朽和没落,这种铭刻于心难以忘怀的感受和体验,时时触动着他的心灵,使他在以后创作了《家》、《春》、《秋》这著名的“激流三部曲”。每一位在艺术上有所造诣的艺术家,都十分重视积累生活材料,在体验中保持自己对生活印象的鲜活生动的原生形态。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曾经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只有真正体悟到生活的人,他才能把体悟到的东西更为深刻的表现出来。当一种生活在艺术创造主体中没有任何烙印,即使他想象力再丰富,所写出的东西也缺乏某种“真味”的。(二)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要求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与此同时,更需要艺术家饱含深情的用自己全身心去拥抱生活,获得真切的艺术体验。正如刘勰所讲“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艺术体验的途径一般分两种:一是直接体验,二是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对于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都是十分珍贵的,特别是种种不幸遭遇,或是令人难忘的旧事,或是亲身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等,这种扣人心弦不可磨灭的记忆,一旦成为艺术作品,往往会有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而鲁迅创作的《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虽不是亲身经历却是亲身观察到的。中外很多著名的文艺作品都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构思孕育的。而间接体验对于艺术创作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歌德说:诗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法庭怎样判案,议会怎样工作,国王怎样加冕。如果要写这样的题材必须向经验或文化遗产请教。终其艺术家的一生不过几十年的时问,而人类文明史已有了几千年,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间接地从古今中外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创作素材和体验。艺术家不能割裂自己与历史的联系,没有前人的间接经验.自己便无从获得大量可以为己所用艺术素材和经验。因此,作为艺术体验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互相促进的。直接经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间接经验的前提,有了直接经验,就容易深刻而又独到地理解和把握别人的间接经验,把间接经验化成自己营养的血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中国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吸取前人更多的间接体验,并把它很好的吸收,对自身的创作是极其有利的,对于所需的东西可以信手拈来,选用自如。另外,前人的作品可以在无形中给作者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激活艺术创造主体潜在的审美能力。因此,不断地丰富艺术创造主体的艺术体验,可以使艺术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材料充分,内容丰满。(三)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艺术家创作欲望的萌动和机动的生成,一般来讲,是艺术家受到现实对自身的激发,使自身有一种把被激起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愿望。因此,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往往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心理动力和诱因,一旦碰到与现实相契点,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大脑中积淀下来,一旦这种体验积累升华到不吐不快的时候,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便如洪水般喷涌而出,形成强大创作态势。清代郑燮擅长画竹,就是因为他酷爱竹子,经常观察和体验,尤其喜欢在秋天清晨早早起来到园中观看竹子,只见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禁使画家骤然心动,“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而磨墨展纸,落墨倏作变相”,使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变成了“手中之竹”。著名作曲家冼星海青年时曾在法国学习音乐,期间创作了一个颇受赞誉的作品风》。他在回忆这部作品创作动机时说到,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生活贫困,住在一间破房子里。棉被都被送进当铺了,夜里奇冷难以人眠。“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听寒风打着墙壁,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自己,借风抒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的作者聂耳,正是在祖国命运危难时刻,为唤醒民众,创作了这首曲子,使之成为革命的号角。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创作动机不尽相同,但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以及这样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受到现实激发时往往会萌生创作的动机。2、艺术构思有了艺术体验,并萌发了创作欲望,正式的艺术创作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艺术的构思活动。所谓艺术构思,就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有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人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会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形成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中心环节。(一)艺术构思的方式及运作艺术构思的新颖性、巧妙性、创造性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成败。同样一种艺术题材,如何创造出具有新意的艺术形象,关键取决于艺术构思。现代作家老舍曾经以清人查初白的诗句“十里蛙声出山泉”为题,请齐白石老人作域。如何把“声音”“十里”的空间呈现在画面上,这是一个难题。齐白石老人画了一幅四尺长的立轴,青苔斑斑的乱石丛中激流奔涌,几只蝌蚪自由嬉戏,顺流而下。画面没有蛙声,也没有十里空间,但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蝌蚪正生机勃勃地准备变成青蛙,十里之外,必定是一片蛙声。神奇的艺术构思,堪称中国画史中的一绝。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音》中的记载,南宋画院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请画家们作画。许多画家竭力描摹酒家、竹桥、楼阁,惟独李唐画上不见酒家也不见人物,只有一幅酒旗在竹林边飘扬。宋徽宗认为李唐的作品最高,因为他的画上没有酒家,却隐含了酒家,构思高妙。这正是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含蓄蕴藉。艺术形象的形成,需要有一定艺术构思的运作方式,因为艺术形象不是简单生活的描摹,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构思,形成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实现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飞跃。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及运作有:整合、变形、移情、意蕴凝结等。整合这种方式在鲁迅的小说中多加运用。鲁迅曾谈到他的创作方法时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是看得多了凑和起来的。他说自己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就是整合。把很多散乱,分离的东西,运用一定艺术表现形式,把其综合起来,构成艺术形象。变形是现代艺术经常用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突出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这种变形是对生活变通性的处理方式。例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述道:格尔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尤奈斯库在他的剧本《犀牛》中写到一个镇子里的人全都变成了犀牛。这种变形的处理方式,使艺术形象凝结了创作主体对其灌注的特殊意蕴,而不仅仅是艺术形象表面的、肤浅的意义。移情的方法。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葬花词》,就运用了移情这种构思方式,把主体的情感转移到了客体上,黛玉葬花时的悲情实则是在表达自己死后别人葬自己的悲情。“今日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意蕴的凝结这一种构思方式在现代画家黄宾虹身上体现很突出。黄宾虹前期师法古人,后来转而师法自然,画风也因此转变:由清楚到不清楚,由规则到不规则,画面趋于黑。这转变来自他对自然的艺术体验中凝结成的意蕴。黄宾虹晚年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仅黄山就上下十余回。他在《题画嘉陵山水》中写道:“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这句诗记录了他在青城山和瞿塘的两个故事:他在青城山的金岩背避雨时突然发现对面山壁飞瀑争流,美丽无比,于是,他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观赏,足足看了三个多小时。他把青城山融进了他的作品。在湖北,他从奉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