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指导思想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二、考试内容及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变化的考点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原:秦朝的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中央官僚机构包括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基本结构: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原:小农经济的含义1)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内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具有落后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4)不利条件: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5)历史地位:①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④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3、重农抑商原: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它与封建制度相始终,这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2)演变:①战国商鞅变法提出②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政策,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明太祖、雍正帝)3)评价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原: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背景: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仕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政治与文化上的礼崩乐坏代表人物:A、儒家:孟子、荀子注意荀子观点: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B、墨家:墨子墨子的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2)主张“尚贤”“尚同”政治思想(3)承认上天,鬼神的存在——哲学思想(4)提倡“尚力”、“节用”、“节葬”墨子思想的影响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C、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3、庄子在其他方面的成就:(3)天与人“不相胜”(1)“齐物”: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2)逍遥的人生态度(“无所恃”)2、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美学反政治的人格导向是隐逸的文化心态。即“出世”。D、韩非与法家1、韩非的思想(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2、韩非思想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道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董仲舒的儒学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含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6、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原: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1世纪后期,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统治不同的民族。为了维护庞大的帝国统治,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公民法与万民法的本质区别:适用范围不同7、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历史背景:1、必要性[新航路的开辟,本质上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对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出现“寻金热”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造成上路不畅〈直接原因〉4)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2、可能性(条件):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造船技术的提高,多桅帆船;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地圆学说等)意义:积极影响:1)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地理大发现,结束世界孤立状态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发商业革命①贸易范围扩大:一方面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的联系;另一方面开始了和美洲的交往;②贸易数量和种类增加,出现了……③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区4)引发“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欧洲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远远超过了商品交换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结果引起价格的高涨)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影响:对殖民地而言是空前的灾难;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8、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②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工厂所需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③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④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必修二P32地图)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迅猛更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飞机的出现,火车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亚非拉的粮食和原料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④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掀起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原:中共一大背景: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诞生:1921年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南湖游船上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决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意义:标志着中共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0、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防御阶段);潘家峪惨案(河北省;1941年相持阶段);石井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等;11、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防御阶段:1946.6-1947.6反攻阶段:1947.6-1948.9决战阶段:1948.9-1949.1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军挺进中原,主力打到外线,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内线作战意义:战略反攻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时机成熟;12、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原: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背景: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2)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奠定思想基础3)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有识之士惊醒,这是“开眼看世界”的直接原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林则徐:①编译西方书报;②主持编写《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各国律例》魏源《海国图志》作用:1)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思想准备;3)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3、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严复:《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批判君权,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动摇君权论基础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他抨击顽固势力,他的思想被成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必然1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背景: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国外资本主义列强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国。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影响:①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