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薛定谔方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2-6薛定谔方程德布洛意关于物质波的概念传到苏黎世后,薛定谔作了一个关于物质波的报告。报告后,德拜(P.Debye)评论说:有了波,就应有一个波动方程。几个月后,薛定谔果然提出了一个波方程,这就是后来在量子力学中著名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动力学方程,象牛顿方程一样,不能从更基本的方程推导出来,它是否正确,只能由实验检验。一、薛定谔方程1一维薛定谔方程1)一维自由运动粒子(无势场)设:一维自由运动粒子,无势场,不受力,动量不变。一维自由运动粒子的波函数(前已讲)(x,t)=0e-i(2/h)(Etpx)由此有再利用可得此即一维自由运动粒子(无势场)的含时薛定谔方程。2)若粒子在势场U(x,t)中运动由有此即一维自由运动粒子在势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3)定态薛定谔方程若粒子在恒定势场U=U(x)中运动,微观粒子的势能仅是坐标的函数,与时间无关,可把上式中的波函数分成坐标函数与时间函数的乘积,即2222ipxhpxh22pEm222282hhimxt22ppEEm222282phhEimxt2(,)()()()iEthxtxftxe2式中=(x,t)是粒子在势场U=U(x,t)中运动的波函数。将=(x,t)=(x)T(t)代入得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式中=(x)是定态波函数,它所描写的粒子的状态称作定态,是能量取确值的状态。定态的概率密度(x,t)*(x,t)(x)*(x)定态下的概率密度和时间无关。在量子力学中用薛定谔方程式加上波函数的物理条件,求解微观粒子在一定的势场中的运动问题(求波函数,状态能量,概率密度等)。二、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粒子在一种简单的外力场中做一维运动,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即给定势函数U(x),求解能量和波函数(结构问题);1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的粒子势阱是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可以自由运动,但很难逸a金属U(x)U=U0U=U0EU=0x极限U=0EU→∞U→∞U(x)x0a无限深方势阱(potentialwell)一维无限深方势阱02222()8()()0pdxmEExdxh222282phhEimxt3出金属表面。这种情况下,自由电子就可以热那是处于以金属表面为边界的无限深势阱中。在粗略地分析自由电子的运动(不考虑点阵离子的电场)时,就可以利用无限深势阱模型。1)势函数0(0xa)Ep=(x0,xa)粒子在0xa范围内自由运动,但不能到达x0或xa范围。例: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2)定态薛定谔方程因为势能仅是坐标的函数,与时间无关,所以是定态问题。势阱内Ep=0,代入定态薛定谔方程有令令则阱内方程3)分区求通解阱外:(x)=0阱内:二阶常系数齐次线形微分方程的通解为(x)=Asinkx+BcoskxA、B:待定常数。4)由波函数物理条件定具体解由边界连续条件:当x=0时,(0)=0;只有B=0才能满足(0)=0;方程化简为(x)=Asinkx当x=a时,(a)=0;因为A0,所以sinka=0;V(x)xoa2222()8()()0pdxmEExdxh2222()8()0dxmExdxh2228mEkh222()()0dxkxdx4有ka=n,(k0)则k=n/a,(n=1,2,3,…)5)将k=n/a代入波函数(x)=Asinkx有(n=1,2,3,…)6)将k=n/a代入得(n=1,2,3,…)能量量子化:能量只能取特定的分立数值,称为能量量子化。式中,n称为量子数,表明能量只能取离散的值。当n=1时,能量取得最低值,(零点能)大小当n=2,3,4,5…时,能量分别为4E1,9E1,…。即E=n2E1.能量由一系列能级组成。7)波函数①波函数的空间部分阱内区域:n(x)=Asin(n/a)x(n=1,2,3,…)由归一化条件-|n(x)|2dx=1又联立得于是,波函数(空间部分)(n=1,2,3,…)()sinnxAxa2228mEkh2228hEnma2128hEma20sin1anAxdxa2201sin2anAxdxAaa2Aa2()sin(0)nxxxaaa5这是以x=0和x=a为节点的一系列驻波解。阱外区域:n=0这些波函数的空间部分称作能量本征函数(energyeigenfunction)。②全部波函数(包括空间、时间部分)8)概率密度n(x)=|n(x)|2=(2/a)sin2(n/a)x(n=1,2,3,…)下图是无限深势阱中,粒子在前四个能级的波函数和概率密度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见,粒子在势阱中各处的概率密度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当量子数n=1时,粒子在势阱中部(即x=a/2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在两端出现的概率为零;随着n的增大,概率密度分布曲线的峰值个数逐渐增多,而高度减小,相邻峰值间的间距减小。当n很大时,,能量变得很大,曲线将趋于平坦,即粒子在势阱中各处出现的概率相同。三、一维势垒1一维势垒xaoE、(x)、|(x)|2n=2n=1n=3|2n|En0an很大量子经典22(,)()()siniEthnxtxftxeaa6当粒子从x=-处以确定能量E入射;问题:给定势函数U(x),解定态薛定谔方程,求粒子的波函数和概率分布。如两块金属或半导体接触处势能隆起,形成势垒。势函数0,(x0)U(x)=U0,(x0)入射能量EU0概率密度(x0区)|2(x)|2e-2x可见x0区(EU0)粒子出现概率0(和经典不同),且U0越大、x越大其概率越小。例: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模型量子解释:电子透入势垒,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电子气。经典解释:电子不能进入E(总能量)U的区域(因动能0)。2隧道效应(tunnelingeffect)(势垒穿透)粒子能量效应势垒高度时,仍能穿透势垒的现象,称为隧道效应。例放射性核的粒子释放xoEU=0U=U0U(x)I区II区Eox(x)U=0U=U0U(x)aU=0UU(x)xo(x)核内势垒及粒子的隧道效应028()22()muExhxe7黑洞:黑洞边界是物质(包括光)只能进不能出的“单向壁”,对黑洞内的物质来说,“单向壁”就是一个绝对高的势垒,但黑洞内的物质可通过隧道效应逸出,即黑洞蒸发。热核反应:热核反应是两个带正电的核(如2H和3H)聚合时产生的。两核间的库仑斥力作用相当于一高势垒,2H和3H通过隧道效应聚合到一起,核能越大,势垒厚度越小,聚合的概率越大(这是热核反应需108K的高温的原因)扫描隧道显微镜(STM):1986年荣获诺贝尔奖的扫描隧穿显微镜利用了隧道效应。隧道电流I与样品和针尖间的距离d关图象处理系统扫描探针样品表面电子云ABdEU0U0U0电子云重叠ABU隧道电流id探针样品用隧道效应观察样品表面的微结构8原子搬迁:1993年5月IBM的科学家M.Crommie等在液氮温度用电子束将单层的Fe原子蒸发到Cu(111)表面,然后用STM针尖将48个铁原子排成圆圈,铁原子间距:9.5Å,圆圈平均半径:71.3Å。圆圈由分立的铁原子组成而不连续,却能围住圈内处于铜表面的电子,故称作量子围栏(quantumcorral)。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sTunnelingMicroscope,英文缩写为STM)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显微镜,其分辨本领是目前各种显微镜中最高的:横向分辨本领为0.1nm~0.2nm(1nm=10-9m),深度分辨本领为0.01nm.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排列在物质表面的直径大约为10-10m尺度的单个原子(或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观察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在大气、真空中的各种温度下进行工作.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之前,对原子级的微观世界的观察往往带有一定的破坏性,例如用场离子显微镜对样品研究时,由于被观测的样品表面要受到很大的电场力,所以样品极容易受损.由于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的是无损探测,被探测的样品不会受到高能辐射等的作用,因而,已被使用在尖端科学的许多领域.扫描隧道显微镜在进行与物质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观察研究时,是很有效的工具,正在微电子学(例如研究由几十个原子组成的电路)、材料科学(例如晶体中原子级的缺陷)、生命科学(例如研究单个蛋白分子或DNA分子)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科学界公认,扫描隧道显微镜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科技成就之一.扫描隧道显微镜是1982年由美国IBM公司设在瑞士苏黎士的实验室里的两位科学家葛·宾尼(GerdBinning)和海·罗雷尔(Hein-richRohrer)发明的.这个发明使人类实现了直接看到原子的愿望.由于对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葛·宾尼和海·罗雷尔获得了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我们知道,对于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那么小的粒子,用一般的显微镜是看不见的,即使用场离子显微镜也只能看到粒子的位置.而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照片上,石墨原子却清晰可见.那么,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怎样对物质进行观察的呢?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与通常光学显微放大的原理截然不同.它是应用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来观察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我们知道,当两个导体之间有一个绝缘体时,如果在这两个导体之间加一定的电压,一般是不会形成电流的.这是因为,虽然两个导体间有电压,各具有一定的电势,但它们之间的绝缘体阻碍电子从高电势向低电势的运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不能穿过绝缘体运动到另一个导体上,也就不能形成电流,即在两个导体之间存在势垒(图2甲).经典物理学认为,只有电压增大到能把绝缘层击穿,也就是势垒被击穿时,电子才会通过绝缘体.量子力学认为,微观粒子在空间的运动是按一定的几率密度分布的.根据量子力学的计算知道,如果势垒厚度小到只有几个10-10m时,电子可能穿过势垒,即从势垒的这一边到达势垒的另一边,形成电流(图2乙).也就是说,在势垒相当窄的情况下,这一侧的电子可能在势垒上打通一条道路,穿过势垒到达势垒的另一侧,形成电流.在势垒相当窄的情况下,电子能穿过势垒的现象,在量子力学中叫做隧道效应,这样形成的电流叫做隧道电流.隧道电流的大小由电子穿透厚度为Z的势垒的几率的大小决定.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测时,隧道电流的强度对探针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这个距离每减小1×10-10m,隧道电流就增加一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当探针针尖与样品靠得距离很近时,会在探针针尖9与被测样品之间的绝缘层中形成隧道电流.绝缘层薄,形成隧道电流的机会多,否则形成隧道电流的机会少.由于得到的隧道电流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样品表面的凸凹情况,因此记录了隧道电流的大小也就记录了样品表面的情况.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过程扫描隧道显微镜与一般的光学显微镜不同,它没有一般光学显微镜的光学器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扫描隧道显微镜主体;电子反馈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显示终端(图3).其主体的主要部分是极细的探针针尖;电子反馈系统主要用来产生隧道电流,控制隧道电流和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的扫描;计算机控制系统用来控制全部系统的运转和收集、存储得到的显微图象资料,并对原始图象进行处理;显示终端为计算机屏幕或记录纸,用来显示处理后的资料.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时,探针针尖和被研究的样品的表面是两个电极,使样品表面与探针针尖非常接近(一般<10-9m),并给两个电极加上一定的电压,形成外加电场,以在样品和探针针尖之间形成隧道电流.在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样品表面进行观测时,通过电子反馈电路控制隧道电流的大小,探针针尖在计算机控制下对样品表面扫描,同时可以在计算机屏幕或记录纸上记录下扫描样品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探针针尖在样品表面上进行扫描有两种方式:恒电流方式和恒高度方式.扫描时,一般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