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人类是怎样进入太空的?进入太空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一号”用了108分钟绕地球一圈后,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升上太空的航天员。51年尤里•加加林太空行走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载有别列亚耶夫和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首次走出座舱,进入太空,离飞船5米,活动12分钟。这是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47年“上升2号”飞船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列昂诺夫首次登月1969年7月21日•美国飞行员阿姆斯特朗与同伴乘坐“阿波罗11”号进入绕月轨道,阿姆斯特朗乘登月舱到达月球表面。他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成为“人类的一大步”。在其后的三年间,又有约12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进入绕月轨道乘登月舱到达月球表面他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成为“人类的一大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带回了哪些信息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生物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带回了哪些信息•太阳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向光部分和背光部分的温度相差极大。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给我们带回了哪些信息•太空中,人和物体失重,会漂浮在空中。失重失重失重失重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消失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在失重状态下,流体是往高处运动的,导致鼻子充血、面部膨胀;骨骼缺钙形成肾结石;肌肉萎缩导致内脏运动“减速”同时收缩心脏。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2、在零重力条件下,由于脊骨承受的压力减少,绝大多数太空游客的身高都会增加两英寸左右。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4、实验室老鼠在怀孕期间曾被送入太空,由于胎儿的内耳在发育,来到世上的小老鼠就变成一群东倒西歪的“醉鬼”。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5、目前还没有人在太空怀孕,所以我们只能发挥想象力了。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6、200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地球上有打鼾习惯的宇航员到了太空就变成一群安静的家伙。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7、宇航员不能在太空中睡个好觉,由于每天要迎接16次日出,他们的生物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8、在航天飞机上,作为每个工作日的开始,休斯敦的任务控制中心会播放充当闹铃的音乐,这些音乐都是由一名特殊的宇航员精挑细选的。但在连轴转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还是会用闹钟将自己叫醒。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9、如果不穿宇航服就暴露在真空状态,最好是屏住呼吸。原因在于:突然的减压会导致肺部破裂。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0、除此之外,舌头上、鼻中和眼中的水也会汽化。这种事情在1965年就曾有过先例,当时,在美国宇航员进行的一项实验中,一件航天服突然“罢工”,参与实验的宇航员暴露在接近真空的状态长达15秒之久。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1、与好莱坞大片中描绘的景象有所不同的是,你并不会“爆炸”。血液缺氧确实会致人死亡,但需要大约两分钟时间。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2、早期的宇航员很难咽下他们的食物,这并不是因为重力的“缺席”。而是必须依靠铝管吃下半流体的软糊状、块状食物以及脱水肉。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3、现在的宇航员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流体食物中出现了盐和胡椒粉等调味品。但喷洒的颗粒会随处飘散,让鼻子发痒同时阻塞出气口。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4、丢了东西怎么办?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的出气口充当了空中的失物招领处,不安全的飘浮物都会被它们没收。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5、上航天飞机的厕所可是一个技术活,宇航员需要毫无偏差地对准马桶的正中央。为了准确摆正身体的位置,宇航员会利用航天飞机厕所的实物模型以及内置摄像机进行训练。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6、美国宇航局曾试图在其航天服内加上一个“盥洗室,但最终选择了放弃,改用尿布。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7、重返地球的宇航员报告说,他们在降落之后很难移动胳膊和大腿,这也就是为什么将返地称之为“第二次出生”。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8、一些长期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报告说,在重新适应地球生活过程中,最尴尬的事情就是,他们总是把东西放在空中就放手,然后它们不会像太空中一样依然停留在那里,而是落到地上。太空生活19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19、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8人在执行太空任务时遇难——经常是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但从没有人死在太空。穿—一件衣服价值千万美元航天服按功能可分:舱内航天服舱外航天服。“太空喷气背包”安在宇航员的背上。宇航员可以通过扶手上的开关控制24个微型喷嘴,喷射出背包里的压缩氮气,从而形成各个方向大小不同的反推力,实现不同方向的移动。这种背包高约1.25米,宽约830毫米,总重150公斤,内装12公斤液氮,共有24个喷嘴。它像一把没有坐位的椅子有了这种喷气背包,宇航员就能在茫茫太空中随心所欲地翻筋斗、旋转,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地自由移动了。吃——最容易的事变得复杂奇妙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员的饮食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特别奇妙。可以说,宇航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他们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航天食品从本质上讲与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样的,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宇航员携带的航天食品应尽可能重量轻、体积小。如营养好的干化饼干和干化香肠,吃时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复到与新鲜食品相近的味道。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经受住航天特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冲击、振动、加速度等的考验而不失效外,还必须针对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生理改变的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作适当调整,如肌肉萎缩就要求食品必须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骨质丢失则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等。脱水蔬菜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活动中如何进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失重条件下,一杯盛满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样,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动飘浮或洒落出来,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会连同水一起飞起来。所以说,宇航员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饭、喝水习惯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适用了。一般来讲,各种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宇航员从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要把装食品的复合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进口袋里叉着往嘴里送。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处飘飞,影响宇航员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装,制成与口大小相近的方块、长方块或小球状的“一口吃”食品,吃时不必再切开。如果宇航员要喝水,吃汤、羹、汁、果酱时,直接从塑料口袋或牙膏状的软铝管里,一点一点往嘴里挤就可以了。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宇航员从地面带去的食品可以丰富些了。如湿食品或半湿食品的带汁火鸡、牛肉等,它们的水分含量和地面吃的正常食品相同。现在,宇航员们在太空舱里已经可以使用微波加热器来烘烤食物了。这种微波加热器与地面上使用的加热器有所不同。它上面有一些特制的凹进去的小格。为了防止加热时食物飘浮起来,需要加热的食物都必须固定在这些小格内,插上电源后,一会儿就可以将食物加热到可口的程度。有了它,宇航员们就可以品尝到热烘烘、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炒蛋、猪排等食物了,其口感与在地面没有多大区别。住——密舱生活考验技巧宇宙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辐射、温度差异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宇航员是无法生存和工作的。于是,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环境座舱用来保护宇航员供宇航员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密闭舱是宇宙飞船上的一个主要部分,是保证宇航员身体健康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生命保障系统最为重要的是供水系统。它必须的主要任务是供给宇航员生活用水和饮食用水。密闭舱是一个狭小的环境,对不断产生的污染物加以净化,以维持舱内空气新鲜,保证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由于失重飘浮,宇航员行动起来不像在地面上那样自如,坐立不稳摇摇晃晃,稍一抬头仰身就有可能来个大翻身,弯腰时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动作都得小心翼翼。航天飞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在失重时分不清上和下,站着躺着睡都一样,所以宇航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又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只要他高兴。为了防止无意中触及开关,他们睡觉时必须把双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间中的睡觉姿势很特殊,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形成一种弓状姿势。在空间轨道站上,宇航员已可享受分隔式卧室和床,但他们在睡觉时必须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免翻身时因失重而飘离。宇航员睡觉另外,在宇宙中航行的宇航员和地球上的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人清洁卫生的处理,如刷牙、洗脸、洗澡、大小便等等,但这一切都需要有特殊的设施和技巧。比如在失重时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飘浮起来,水珠在舱内飞飘,会影响人的健康和仪器正常运转。为防止这个问题,美国采用一种特制的橡皮糖,让宇航员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宇航员洗澡时,需要将耳朵塞上,带上护目镜,就像潜水员一样。当人进入浴室,还要穿上固定的拖鞋,这样就不会飘浮起来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上装备有一种太空马桶,造价高达2340万美元。这种马桶可贮存处理更多粪便,有独立的尿液分离器,可将尿和粪便分开处理。马桶上的气流导引装置,解决了失重条件下人体排泄的困难。宇航员日常大小便行——防止成为茫茫太空的人体卫星由于太空处于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也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还存在着能伤害人体的各种辐射和微流星体,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身穿特制航天服。同时,由于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这些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人造气压、空气组成基本与地面相同,故人体内吸有一定量的氮气,而航天服内的气压较低,仅为大气压的27.5%,宇航员如果猛然出舱,遇到低的气压后血液供应会较差,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气游离出来却不能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而形成气泡,因此可能造成气栓堵塞血管,引发严重疾病。所以宇航员出舱前需要吸取纯氧将体内氮气排出,以免隐患。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围绕地球高速运行时,在广袤的空间中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速度快慢,如无保险措施,就可能会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再加上载人航天器和自己都在运动,宇航员有时会被搞得晕头转向,亦有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太空行走需要采取保险措施———身系安全带。安全带犹如婴儿的脐带将宇航员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宇航员在太空中走失。1984年2月7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进行第11次飞行时,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里斯穿着一种带助推装置的航天服,首次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在太空中自由行走了95分钟,捕获了已经停止工作的“太阳峰年”号人造卫星,并对其进行修理,排除故障后又将其重新送回轨道。布鲁斯完成了航天飞机首次捕获卫星的任务。这次太空行走也为人类在太空中的活动开创了新的天地。但为了保险起见,现在宇航员仍被要求系安全带。万一宇航员不能自己走回航天飞机,可以用牵引缆索把他拉回来。太空生活看似有趣,实际上是对宇航员生存技巧的一大考验。看来要做个太空人,享受一下与地球人不一样的生活,还真不是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