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解构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227、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2)该学派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3)理论来源:①德里达受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②海德格尔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4)评价:一是彻底否认了语言的表意和交际功能,二是走向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走向充满自相矛盾的谬误。0228、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1)文本理论: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2)文本阅读理论:a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b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意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c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0229、巴尔特的代码理论(1)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2)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3)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0230、解构主义的贡献有四点:一是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动摇了西方全部哲学传统赖以安身立命的始源范畴的语言学基础,为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的现代变革打开了全新思路。二是发现并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都看作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三是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把阅读等同于写作,与接受美学遥相呼应,与当代主张文学平民化的方向也是一致的。四是解构主义文论彻底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反社会的超前倾向表现出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对抗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种普遍心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0231、白色神话的两个含义:(1)一是白色墨水写出的神话。哲学的基础明明是隐喻结构,却被哲学刻意压制,好似白色墨水写成的隐文。(2)二是欧洲白种人的神话。西方文化是形而上学的文化,是白种人将自己的方言范式当成了理性的普遍形式,这一观点批判的是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0232、“认识价”是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1)所谓认识价是存在于基本文化代码及其所产生的科学和哲学阐释之间的未经阐发的经验,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威理论的源头。(2)认识价是一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及其基本构成原则的整体关系。不过,每个时期的认识价都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及其话语实践之中才能得到表征。(3)认识价的概念使福柯的语言观不同于解构主义。他建立了一个有界限的能指和文本理论,为话语提供了一个虽然差异纷呈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予以确定的历史语境。0233、雅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是什么?(1)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①德里达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②文字学:意为关于“字符”的“科学”。德里达认为传统语言学刻意用言语来压制文字,从而阻碍了文字作为一门科学的建构。肃清言语加诸文字之上的阴影,是解构主义的当务之急。③“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称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以言语直接沟通思想而贬抑书写文字的传统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它的另一个名称就是“语言中心主义”。要建立文字的科学,势必要扫清这一障碍。(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①德里达认为把文字和语言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要颠覆传统哲学也就必须要解构这个二元对立,方法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②他认为文学与哲学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学植根于隐喻之中,而哲学虽然同样是植根于隐喻之中是修辞手段的产物,却具有封闭性,这与文学的开放性恰恰相反。③德里达指出其实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深深植根于隐喻的科学,假如把其中的文学性清除出去,哲学本身势将一无所剩。(3)对汉字的向慕:①德里达发现汉字不仅是表意文字,而且还是表音文字,但在结构上表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②他认为汉字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摆脱了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西方哲学直接呈现“在场”的梦想,也许竟在中国的语文中得到了实现。③汉字代表一种发展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德里达意识到汉字背后是中国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审美的哲学传统,这与古希腊以降以形而上学为本真价值的西方传统确有不同。(4)“德里达式”的术语举譬:德里达把西方哲学传统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宣布他的“解构理论”,可感叹传情达意非言语不能,于是就创制新词或者旧词新用,这就是典型的“德里达式”术语。如异延、播撒、补充、踪迹等。(5)评价影响:他是在倡导一种主动积极的阅读模式,但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最终其实难以逃脱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0234、异延:(1)是指差异的本原或生产,没有存在的形式,也没有本质可言。(2)它是一种原型差异,是一种非本原的本原。(3)异延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文本意义总是在空间上的“异”和时间上的“延”之中而没有确证的可能性。0235、播撒:(1)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2)不传达任何意义而永远在无休止的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乱和重复性。(3)证明每一种意义的产生都是差异和延宕的结果。0236、补充:(1)他认为文字是对言语的补充。(2)是指被补充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完全或者不完善的,与其说文化补充自然,不如说自然本身就是一种事先被补充过了的存在。(3)在场和历史的现实效果只能由补充使然,补充永远在在场和历史的现实结构之中起着居先的作用。0237、踪迹:(1)是指异延的必然结果,意味着意义永远没有被确证的可能。(2)读者见到的只能是意义的似是而非或似是非是的“踪迹”。0238、保尔•德•曼的修辞学阅读理论是什么?(1)德•曼是美国最早最完整的接受德里达解构主义思维框架并成功的应用于文学批评的批评家。(2)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一是“解构主义文本观”。他吸收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文本与阅读不可分、文本意义不确定。具体内容如下:①文学文本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一整套完整含义和意义。②文学文本及其意义不再是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客体。③文学文本是一个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解读。④文学史的研究不应该把文学文本当做永恒不变的确定意义的客体加以阐释。(3)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二是强调“文本语言符号与意义的不一致”。①德•曼认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不一致乃是语言本身的特性,能够将意义掩藏在一个令人误解的符号之中是语言的特权。②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不一致乃至对立,其实是语言的普遍规律和独特品性。③正是这种不一致导致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与充分阅读理解的不可能性。(4)其主要理论主张之三是“探讨了语言的修辞性”。①德•曼接认为一切语言都有修辞的特性,语言的修辞性将逻辑悬置起来,文学文本比哲学文本的修辞性更为突出。②德•曼从语言的修辞性入手对《追忆似水年华》作了解构性阅读,认为阅读不能跟文本分割开来,文学阅读具有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和解构的不可避免性。(5)评价:德•曼发展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是积极而合理的。但是,德•曼否定了全部人类文明史,是荒谬的;忽视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这是反历史主义的;否认任何文本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也是片面的。0239、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是什么?(1)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和《误读图示》两本书中提出并阐述了“影响即误读”这一理论。(2)布鲁姆吸收了德里达的“异延”概念和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了“阅读总是误读”的观点。①他认为阅读总是一种异延行为。②认为寻找文本原始意义的阅读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③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写作,就是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总是一种误读。(3)布鲁姆对英美浪漫主义诗歌进行了解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即误读”理论。①他认为诗人接受前辈“影响”主要是对前人的误读、修正和改造。②他认为误读实质上是后辈与前辈的斗争和冲突,一部诗歌史就是伟大的诗人同伟大的前辈之间的斗争。③把文学影响归结为创造性的误读。(4)布鲁姆从解构主义的“互文性”来论证“影响即误读”。①认为任何文本不存在派生的原文。②文本不论时间上出现早晚都存在相互影响的互文性。(5)评价:布鲁姆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影响具有合理性,但忽视了影响关系的继承方面,把“误读”绝对化导致了相对主义倾向。0240、希利斯•米勒的解构批评是什么?(1)“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①米勒追随德里达和尼采,强调文本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而由此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②他认为文学或者其他文本都是语言构成的,文本语言永远是多义的或不确定意义的,这些意义彼此矛盾无法相容,因此文学批评阐释预设所用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应该被彻底摒弃。(2)“语言的修辞性”。①米勒强调语言的修辞性是语言与生俱来的本性,一切语言都是比喻的,一切好的阅读都是要解读比喻,同时也要分析句法和语法形态。②米勒把解构批评看做将统一的东西拆分成分散的碎片和部分,是解构主义读解文学或其他文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3)“重复理论”。①米勒通过具体的小说研究分析提出了重复理论,将重复现象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细小处的重复,比如语词和修辞等。二是一部作品内部的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三是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动机、人物和事件上的重复,超越了单个文本的界限,与文学史的广阔领域相衔接交叉。②米勒认为这些重复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决定了作品与外部因素的关系,这些重复现象及其复杂的活动方式是通向作品内核的秘密通道,遗憾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常常会忽略了这些重复现象。(4)评价:开拓了全新而开阔的视野,但具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对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0241、杰弗里•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是什么?(1)确认并阐述了语言意义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他认为语言像迷宫一样不断破坏自身的意义,解构自身。因为:①一切语言都必定是隐喻式的。②象征是语言的基本特征。③语言本身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甚至全部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含义。④语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将语言看做具有稳定结构和明确含义的事物是一种不现实的奢望。(2)因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隐喻性和虚构性,文学文本意义也具有不确定性。①文本的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别的意义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的。②文本是作者写作的结果,而写作是超越文本界限的活动,是使文本不确定的行动,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乃是作者有意无意造成的。③文本包含了比作者耳闻目睹更多的东西,因此即使对于作者来说,文本也是多义的。(3)消解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文本的界限,认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文学文本,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理由有四:①批评不仅仅是被动的阐释文学文本,而是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创造性。正是创造性的特征将批评与文学相沟通,使二者处于同一个领域之中。②文学批评与作品一样具有打动情感的性质。③批评与文学的统一在随笔中明显地表现出来,随笔有评论的功能,又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④批评与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心灵的习俗。(4)评价:哈特曼消解了文学与批评的界限,丰富发展了解构批评的理论,具有辩证性;但是完全抹煞文学与批评之间的基本区别也是片面的。0242、解构批评是什么?(1)基本主张:①一切文本都不具有确定意义。②一个文本虽然有可能指涉其他文本,然而绝不指涉文本之外的任何事物。③一个文本的同样合理的各种阐释可能会互不相容,甚至毫无相通之处。④文本并不反映作者的意识状态,因而文本均不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⑤批评家的使命因此不在于解释文本意指何物,而在于考虑怎样把文本注入一个新的文本。(2)主要局限:①解构批评主张一切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