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言一、关于课程内容的几点说明二、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要特点、基本态势和大体走向“20世纪西方文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远远多于或高于以前所有的文论。”(张首映,北大版《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第1页)对20世纪西方文论讲述内容、发展态势和走向的总体把握,各家说法差别很大——3★张首映著,北大版《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绪论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走向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第二节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第三节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第四节从分析走向综合第五节从多元走向边缘第六节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4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成为众多文化理论中的一个特殊门类。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文论,不只是纯形式探索,而且还在对文学形式、模式的探讨中,揭示其中隐含的文化意蕴。文化诗学,就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西方20世纪文论从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形成了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文化诗学。(张首映:《文论史》P14)★从诗学文化走向文化诗学: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框架和分类第一编作者系统:第一章、表现主义;二、象征主义;三、生命直觉主义;四、精神分析第二编作品系统:五、形式主义;六、英美新批评;七、结构主义第三编读者系统:八、文学现象学;九、文学阐释学;十、接受美学第四编文化—社会系统:十一、新马克思主义;十二、文学文化学;十三、存在主义;十四、社会批判理论第五编后现代系统:十五、解构主义;十六、后现代主义;十七、女性主义;十八、新历史主义;十九、后殖民主义6★《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华东师大版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2、表现主义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4、精神分析批评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6、语义学与新批评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8、原型批评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7★《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华东师大版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12、解释学与接受理论13、解构主义14、女权主义批评15、后现代主义16、新历史主义17、后殖民主义18、文化研究19、空间理论20、结束语8★高教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朱立元一、新人文主义(白壁德)二、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柏格森、普鲁斯特、詹姆斯、沃尔夫)三、表现主义(克罗齐)四、象征主义和意象派(叶芝、瓦莱里、里尔克、别雷、休姆、庞德)五、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马里内蒂、布勒东)六、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埃亨鲍姆、梯尼亚诺夫、日尔蒙斯基)七、语义学与新批评(瑞恰兹、燕卜逊、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退特、维姆萨特)9★高教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框架八、精神分析与原型批评(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弗莱)九、现象学(英加登、布莱、梅洛-庞蒂)十、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海德格尔、萨特、尤奈斯库、埃斯林、昆德拉)十一、新小说派(萨洛特、罗伯-格里耶、比托尔)十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葛兰西、卢卡契、布莱希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阿尔都塞、阿多诺、威廉斯、伊格尔顿)十三、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述学(列维-斯特劳斯、卡西尔、朗格、巴赫金、热奈特、格雷马斯、巴尔特、托多洛夫)10★高教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框架十四、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巴尔特、福柯、德里达、德·曼、布鲁姆、米勒、哈特曼)十五、解释学、接受美学与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赫施、费什)十六、后现代主义(利奥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凡蒂莫、詹姆逊、哈桑)十七、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萨义德、阿赫默德、巴巴、德里克、阿特伍德、莫汉蒂、斯皮瓦克、西克苏、克莉斯蒂娃)十八、新历史主义(葛林伯雷、怀特)十九、其他(桑塔格、卡尔维诺、斯泰因、纳博科夫、金斯伯格)11高教版《西方文论史》(马新国)框架:现代文论第十一章:唯美主义(戈蒂叶、王尔德、桑克蒂斯)第十二章:直觉主义(叔本华、尼采、克罗齐)第十三章:象征主义与意象派(爱伦·坡与波德莱尔、瓦莱里、叶芝、庞德)第十四章:现代心理学(弗洛伊德、原型批评)第十五章:俄国形式主义(雅克布森、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与艾亨鲍姆)第十六章: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英伽登、海德格尔、萨特)第十七章:英美新批评第十八章:结构主义12高教版《西方文论史》(马新国)框架:后现代文论第十九章: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罗兰·巴特、拉康、福柯、巴赫金)第二十章:解构主义(德里达、耶鲁学派)第二十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十二章: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第二十三章:女权主义第二十四章:新历史主义第二十五章:后殖民主义第二十六章:文化研究批评13※各家总体把握说法,对比和参照:◇两大主潮:“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几次重心转移(两次说:“作者心理—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次说:“作者—作品—读者—文化”;四次说:“作者—作品—读者—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各流派之间尖锐冲突,又相互交叉、影响和吸收;两大主潮之间也有碰撞、交流与渗透。14◆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突出文学中人的因素、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注重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两大主潮和重心转移,概括总结:15★韦勒克《西方四大批评家》只讨论了四个人:克罗齐、瓦莱里、卢卡契、英格尔登(英伽登)。他以这四人为西方现代批评的代表,理由是:“我的目的是提供一份二十世纪欧洲文艺批评大纲,当然不是作为一种泛泛的研究,而是阐述一些要点,以使我们颇具信心地仔细观察文艺批评的四大支柱,便于作全局观。一个测量员,对于他要测量的地块,没必要一呎一呎地去量,因此,作为批评原理的解释者,应该选择那些持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目的是指明其余人的观点在他们之间的位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任何的综合、概括、抽象,都必须以牺牲现象的无比丰富性为代价。16★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三条线索:1、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2、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3、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三、本课讲授线索:根据实际,按伊格尔顿的线索,有选择地以三个主要人物(弗洛伊德、索绪尔、胡塞尔)为出发点,讲授几方面内容:第一编:精神分析及其影响第二编:结构主义及其影响第三编:现象学及其影响1718第一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批评(20世纪)影响整个人类,改变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萨特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19本章重点:1、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分析理论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心理批评)3、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批评的实践4、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批评的得失20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结构: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格结构:本我(伊德)、自我、超自我自我超自我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21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要点:1、无意识与性本能2、人格结构3、梦的解析22无意识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从前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然而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心理的即意识的”说法。对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P823★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24性本能(里比多Libido)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P925★性本能说的延伸:泛性论和里比多里比多(Libido)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这里是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即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P247262、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273、梦的解析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弗洛伊德达利:《睡醒前的一秒钟,一只蜜蜂飞绕石榴旁而做的梦》28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四种改装方式解说:达利:内战的预感29二、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心理批评):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301、创作家与白日梦很可能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迷住了列奥纳多,因为这个微笑唤醒了他心中长久以来休眠着的东西——很可能是旧日的记忆。……微笑的女人便是他母亲卡特琳娜的摹本,……如果吉奥孔多的微笑唤起他心中对母亲的记忆,那么很容易理解这微笑如何立即使他去进行创造,以表示对母亲的赞美,使他把他在贵妇人脸上的微笑放回到母亲的脸上。——《弗洛伊德论美文选》P81-8231◇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32◇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动因说(代偿说):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对“代偿说”的批评:艺术成为消极的安慰品,变成对现实秩序的维护和妥协,艺术的批判功能消失。332、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P47343、分享说作家把自己的无意识欲望投射到文学作品中去,而读者也把他的无意识欲望投射到他所欣赏的作品中,于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一种无意识活动,在读者身上引起了类似的活动,读者从中得到了满足和享受。“不可否认,它是来自性欲的……美与吸收首先是性欲对象的特征。”——弗洛伊德35三、弗洛伊德学派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1、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2、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36(一)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精神分析首次将目光投射到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者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37(二)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心理1、人物的各种隐在心理2、人物的人格结构关系及其矛盾3、人物行为的心理动力(情结)38(三)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一切都不能单从表面来理解。”显在情节潜在内容★对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青年人“手”的解读。39四、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评价一位年轻人问他:“弗洛伊德先生,您如何评价精神分析的作用?”弗洛伊德回答:“它可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4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对文学的贡献1、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2、对20世纪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渗透。4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