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2011年度河南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一)豫北高产灌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河南省豫北高产灌区小麦丰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栽培技术规范。本规程适用于河南省豫北高产灌区,其他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也可参照应用。2术语和定义2.1豫北灌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及其沿岸的部分县(市、区)。该区生产条件较好,小麦生产水平较高,是我省小麦的高产区。2.2高产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2.3优质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其品质指标应达到国家标准。2.4高效与常规技术相比,产量提高5%以上,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3产地要求地势平坦,耕作层深厚肥沃,活土层25厘米以上,且土体结构良好,无明显障碍因子。高产田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N)在≥0.08%,速效磷(P2O5)≥15毫克/公斤,速效钾(K2O)含量≥100毫克/公斤。4品种选择选用的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该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且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该区域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种植弱春性品种应严格控制播期。适宜该区域推广的品种主要有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18、周麦22、周麦16、新麦18和郑麦366、新麦19等。25主要生育指标和产量结构指标5.1各主要生育期壮苗指标5.1.1越冬期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至二棱初期,主茎叶龄6~7叶,单株分蘖3~5个,单株次生根8~10条,分蘖缺位率低于15%。5.1.2返青期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末期,主茎叶龄6叶1心或7叶1心,单株分蘖6个以上,次生根10条以上。5.1.3拔节期幼穗分化至药隔分化期,主茎叶龄9~10叶,节间总长度5~8厘米。各生育期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5.2群体动态指标亩基本苗15~20万,越冬期群体75~80万,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成熟期亩成穗42~48万。5.3产量结构指标多穗型品种亩成穗数43~48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3克以上;大穗型品种亩成穗数30~35万,穗粒数45粒以上,千粒重48克以上。5.4各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目标5.4.1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标: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5.4.2返青~抽穗期管理目标: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弱控旺转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5.4.3抽穗~成熟期管理目标:养根护叶,延缓植株衰老,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6栽培技术6.1播前准备6.1.1精选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不合格种子,并选晴天晒种1~2天。播种用种的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6.1.2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3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对路种衣剂或拌种剂,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尤其要注意根部和茎基部病害,如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的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重发区,可选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亮穗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氟咯菌腈(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小麦全蚀病重发区,可选用硅噻菌胺(12.5%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用吡虫啉拌种。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6.1.3土壤处理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使用辛硫磷或甲基异硫磷的微胶囊制剂效果更好。6.2精细整地6.2.1秸秆还田与播前造墒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如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根据“宁可稍晚播几天,也要保证足墒播种”的原则及时浇灌底墒水,使耕层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壤土达到16%~18%、两合土18%~20%、粘土地20%~22%,确保适期足墒播种。6.2.2科学施肥6.2.2.1施肥原则(1)实施秸秆还田,尽量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2)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3)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6.2.2.2施肥建议(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公斤,钾肥(K2O)4~6公斤。4(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对于连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可少施钾肥,并每亩增施5公斤碳铵,以加速秸秆腐熟速度。6.2.3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提倡大型机械深耕,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机耙2~3边,除净根茬,粉碎坷垃,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旋耕播种麦田要旋耕2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并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根据播种机播幅做好畦埂,以便灌溉。一般畦长30~50米、畦宽2.8~2.9米,地面坡降控制在1/1000以内。6.2.4播种期土壤墒情指标6.2.4.1麦播时0~10厘米土层最适宜小麦播种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高于85%或低于60%均不利于全苗和齐苗。6.2.4.2高产小麦适宜的底墒指标为0~100厘米土体土壤含水量占田间土壤持水量的85%以上;或9-10月份的降水量达到180毫米以上。若小麦播种时低于这两个指标,则为底墒不足,应灌水造墒,一般亩浇水量以60~80立方米为宜。6.2.4.3底墒不足麦田应在播前10~15天施肥、耕翻后进行灌水造墒,灌水定额依据0~100cm土体水分亏额而定。一般年份每亩灌底墒水60~80立方米,9月份降水少于常年时应取上限(80立方米/亩),多于常年时应取下限(60立方米/亩)。灌底墒水后0-100厘米土体的贮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以上。井灌区灌底墒水宜采用沟灌,一般沟长20~30米,也可采用地下低压管道输水、地面软管配水方式;渠灌区宜采用畦灌,畦长30~50米,畦宽4~5米。6.2.5播种6.2.5.1播种期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3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3日~20日。56.2.5.2播种量在适期播种范围内,早茬地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4~16万,一般亩播量7~8公斤;中晚茬地种植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5~20万,一般亩播量8~10公斤。如遇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期及整地质量较差等,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3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但每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6.2.5.3播种方式采用精播耧或播种机宽窄行或窄行等行距播种。高产田块采用20厘米等行距,或15厘米×25厘米宽窄行种植;中产田采用20~23厘米等行距种植;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的麦田还应注意留足留好预留行。6.2.5.5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宜,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旋耕播种麦田,一定要在播前或在播种的同时镇压踏实土壤,防止播种过深;也可在播种后及时根据墒情适当镇压。7田间管理技术7.1.1冬前及越冬期管理7.1.1.1及时浇水对于口墒较差、出苗不好的麦田尽早浇水;对整地质量差、土壤暄松的麦田先镇压后浇水;对晚播且口墒较差的麦田播后及时浇蒙头水,保证出苗均匀整齐。7.1.1.2查苗补种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无苗为“缺苗”;17厘米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方,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叶期至4叶期,在同一田块中堌堆苗或稠密处选择有分蘖的带土麦苗,移栽至缺苗处。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压实土壤再浇水,并适当补肥,确保麦苗成活。7.1.1.3适时中耕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破除板结,灭除杂草,促根蘖健壮生长。对群体偏大、生长过旺的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7.1.1.4肥水管理(1)对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6再追肥浇水。(2)对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3)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或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时进行,在上大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4)沿黄稻茬撒播麦田,趁冬前降雨雪或冬灌及早撒施速效化肥,同时进行粪草覆盖,保苗安全越冬。7.1.1.5防治病虫草害冬前应重点搞好麦田化学除草,同时加强对地下害虫、麦黑潜叶蝇和胞囊线虫病的查治。对苗期受地下虫危害较重的麦田,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加水750公斤,顺垄浇灌,防治蛴螬、金针虫。麦黑潜叶蝇发生严重麦田,每亩用40%氧化乐果80毫升,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ml,加水40~50公斤喷雾;或用1%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喷雾,兼治小麦蚜虫和红蜘蛛。小麦胞囊线虫病发生严重田块,每亩用5%线敌颗粒剂3.7公斤,在小麦苗期顺垄撒施,结合浇水,控制其危害。化学除草。防治野燕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加水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节节麦、雀麦,可用3%世玛每亩30克或3.6%阔世玛每亩20克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每亩可用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1.0~1.8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时间宜选择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时进行。沿黄稻茬麦田,防除碱茅、硬草,可在小麦出苗后,每亩用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500~600克,均匀喷雾于杂草茎叶上。7.1.2返青—抽穗期管理7.1.2.1普遍进行中耕早春浅中耕松土,提温保墒,弥实裂缝,破除板结,灭除麦田杂草,促苗早发稳长,抑制春蘖过多滋生,促进根系和个体健壮生长。77.1.2.2看苗分类管理(1)对返青期亩群体80万以上,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采取深耘断根,或在起身前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壮丰胺30~40毫升,加水25~30公斤均匀喷洒,控旺防倒。对于播量大、个体弱、有脱肥症状的假旺苗,应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2)对返青期亩群体70万左右,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的壮苗麦田,推迟到拔节中后期,即在基部第一节间固定,第二节间伸长1厘米以上时结合浇水每亩沟施或穴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3)对返青期亩群体在60万以下、叶色较淡的麦田,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促弱转壮,以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该类麦田一般在起身初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2公斤。7.1.2.3预防“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小麦拔节后如预报出现日最低气温降至0~2℃的寒流天气,要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发生。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促其尽快恢复生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