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必修③: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前预习案)【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定位: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3.“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4.“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知识梳理】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物的全部个体。【练一练1】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5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养,这8群羊是()A.一个群落B.一个种群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2.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一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②调查方法:样方法(法和法)和标志重捕法。【练一练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2)出生率、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的比率;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的重要因素。(3)迁入率、迁出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②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4)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②类型:、稳定型和;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练一练3】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3.种群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4.种群数量的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2)“J”型曲线:①条件:理想环境②公式:。(3)“S”型曲线:①条件:有限环境②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③K值:又称,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练一练4】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A.大量地增加鱼苗的投入量B.大量地投入鱼的饲料C.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D.大量地增加池塘的水量思考: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预习自我检测】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3、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第三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前预习案)答案知识梳理○1同种○2数量○3五点取样法○4等距取样法○5总数○6种群密度○7增长型○8衰退型○9变化趋势○10作出假设○11检验或修正○12Nt=N0λt○13环境容纳量○14最大数量练一练1、C2、D3、A4、C预习自我检测:1、A2、D3、B第三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内探究案)知识点一:种群概念及其特点【例题1】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A.一个群落B.一个物种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例题2】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个个体具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B.两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同一种群、同一物种C.东北虎和华南虎两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可以交流,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D.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产生后代思考:判断种群和物种的标准是什么?归纳点拨:种群核心概念梳理(l)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①“同种”:指,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②“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2)两个条件:“”和“”,即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两个基本单位:①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②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特点:一个种群不是简单个体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例题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例题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归纳点拨: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相关。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影响因素人为因素:如人工养殖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如下:(1)年龄组成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大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2)性别比例:【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变式训练2】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能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知识点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题5】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m2C.样本数量足够大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例题6】“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归纳点拨: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常用的取样方法:①。②。(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3)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3)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②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③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④调查期间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变式训练3】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知识点四: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应用【例题7】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例题8】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此说法正确的是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归纳点拨:(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变式训练4】.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变式训练5】右图为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1、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时间种群大小K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