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下半年河南省农业气象上岗证考试试卷县市局(站)姓名分数一、填空题(20分,每题1分)(1)观测地段是定期进行作物(生育状况)观测的(主要基点)。为增强观测的代表性,应在所在的县内增加观测(调查点)。(2)观测作物的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或(即将推广)的优良品种,品种更新换代,观测作物的品种也应(更换)。(3)作物观测地点的选定时间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4)油菜发育期观测中需目测项目有(出苗)、(成活)、(绿熟)、(成熟)。(5)稻类抽穗普遍期生长状况测定项目有(有效茎数)、(一次枝梗数)、生长状况评定。(6)麦类越冬开始普遍期生长状况测定项目有:高度、(茎数)、(分蘖数)、(大蘖数)、生长状况评定。(7)油菜在抽薹普遍期生长状况测定项目有(高度)、生长状况评定。(8)生长高度的测量地点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米)以上。(9)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生长高度测量,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包括花序))。打顶的作物量至(主茎最高处)。(10)作物生长高度测量以(厘米)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11)水稻产量因素测定项目有(一次枝梗数)、(结实粒数)。(12)玉米产量因素测定项目有(茎粗)、(果穗长)、(果穗粗)、(双穗率)。(13)大豆、油菜产量因素测定项目有(一次分枝数)、(荚果数)。(14)小麦产量因素测定项目的(分蘖数)、(大蘖数)、(小穗数)、(结实粒数)的平均值和计算结果均取(一位)小数。(越冬死亡百分率)计算结果取整数记载。(15)发生在作物(水分临界期)的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16)农气表-2-1中土壤水分总贮存量和有效水分贮存量抄自(农气簿-2-1),填入相应栏。(17)作物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在观测地段作物进入(某发育普遍期后3天内)进行。(1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是一种利用(频域反射法)原理来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自动化测量仪器,从传感器安装方法上区分为(插管)和(探针)两种。(19)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对比观测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田间标定与检验应在(1)年内完成。(20)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每小时(00分01秒至05分00秒)生成,并采取有线或无线传输至省级气象局信息网络中心,再由省级信息网络中心将数据打包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二、选择题(10分,每题1分)(1)农业气象报表考核包括(A、B、C、D、E)。A.农气表-1B.农气表-2-1C.农气表-2-2D.农气表-3E.农气表-4(2)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此进行。为提高产量结构分析的精确性,稻类、麦类乳熟期密度测定时,每个区增加1个点,共8个点。测点距田地边缘需在(B)以上。如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A.1米B.2米C.3米D.4米(3)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取样:在(C)密度测定点上每点连续取5穴共40穴,沿茎基部剪下取回。A.2个B.4个C.8个D.20个(4)玉米产量结构分析取样:在每个区连续取(A)。齐地面剪下,带回室内,数出有效株数。将果穗摘下(双穗结在一起),茎秆晒干。A.10株,共4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B.20株,共8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C.40株,共16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D.50株,共200株(含双穗和空秆株)(5)油菜产量结构分析取样:每个区连续取(A)。A.5穴或10株,共20穴或40株B.10穴或20株,共40穴或80株C.20穴或40株,共80穴或160株D.40穴或100株,共160穴或400株(6)稻类成熟期:籼稻稻穗上有80%以上,粳稻有(C)以上的谷粒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A.70%B.80%C.90%D.100%(7)麦类分蘖期:叶鞘中露出第一分蘖的叶尖约(A)。A.0.5—1.0厘米B.1.0—1.5厘米C.1.5—2.0厘米D.0.5—1.5厘米(8)玉米七叶期:从第六叶叶鞘中露出第七叶,长约(B)。A.1.0厘米B.2.0厘米C.3.0厘米D.5.0厘米(9)棉花开花盛期:(A)的棉株第4果枝上有花朵开放。A.50%B.60%C.80%D.90%(10)油菜开花盛期:全田半数以上植株,(B)的分枝花开放。A.1/2B.2/3C.3/4D.4/53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每题0.5分)。(1)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下三级记载。(×)正确答案: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2)作物观测植株选择: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3)超过规定发报时间为过时报,每发生一次算1个错情。(×)(4)错情个数=观测错情+报表错情。(×)(5)作物产量形成后期,在田间通过对有关产量因素的测定,以获取产量预报的早期信息。统一规定测定的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6)稻类作物产量结构分析项目有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秕谷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对:稻类作物产量结构分析项目有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空壳率、秕谷率、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7)玉米作物产量结构分析项目有果穗长、果穗粗、株子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正确答案:玉米作物产量结构分析项目有果穗长、果穗粗、秃尖比、株子粒重、百粒重、理论产量、茎秆重、子粒与茎秆比。(√)(8)县平均产量,从当地统计部门获取,以公斤/公顷表示,取整数记载。(√)(9)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往往使作物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或损害,造成产量减少或品质下降。(√)(10)水分因子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渍害、雹灾、连阴雨。(√)(11)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热风等。(√)(12)干热风是造成大量蒸散的综合气象灾害,表现为高温、低湿和伴有一定的风力。破坏作物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主要在小麦乳熟期造成危害。(√)(13)当有时农业气象灾害(哑吧灾)达到当地灾害指标时,则将达到灾害指标日期记为灾害发生开始期,并进行各项观测,如未发现作物有受害征状,并继续监测两旬,然后按实况作出判断,如判明作物未受害,则记载“未受害”并分析原因,记入备注栏。(√)(14)病虫害观测结合作物生育状况观测进行。如有病虫害发生应当立即进行观测记载,直至该病虫害不再蔓延或加重为止。(√)(15)病虫害名称记载中名,并可以记当地的俗名。(×)正确答案:病虫害名称记载中名,不得记各地的俗名。(√)(16)业务学习应针对业务工作需要学和系统性学相结合。逐步掌握农业气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台站要按照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站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每周要有一天时间用于业务学习;要定期检查学习情况;组织阶段考试。(√)(17)土壤水分观测固定观测地段在上午测定,作物观测地段土壤湿度测定在下午进行。(×)正确答案:土壤水分观测固定观测地段在下午测定,作物观测地段土壤湿度测定在上午进行。(18)历年冻土深度在20厘米左右的地区,如观测冬作物,冬季应进行土壤湿度测定。并应在记录簿的备注栏内注明详细情况。(×)4正确答案:历年冻土深度在10厘米左右的地区,如观测冬作物,冬季应进行土壤湿度测定。并应在记录簿的备注栏内注明详细情况。(√)(19)土壤水分总贮存量指一定深度(厚度)的土壤中总的含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表示,取整数记载。(√)(20)农业气象观测考核包括作物分册、土壤水分分册、自然物候分册、畜牧分册的各项观测内容。其它观测项目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制定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工作基数和错情可计入连续百班无错情质量考核,但不计入本考核办法所要求上报的工作基数和错情中,也不参与连续二百五十班无错情质量考核。(√)四、简答题(5题30分,每题6分)(1)请说出作物发育期观测的观测次数和时间?答:(1)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观测。(2)禾本科作物抽穗(抽雄)、开花期每日观测。(3)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很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作物生长情况确定。(4)冬小麦冬季停止生长的地区,越冬开始期后到春季日平均气温达到0℃之前这段时间,每月末巡视一次,以后恢复隔日观测。(5)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有的作物开花时间在上午,开花期则应在上午观测。(2)说说作物发育期观测中如何选取观测植株。答: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测。(1)条播密植作物:观测植株一般不固定,分蘖作物分蘖期固定植株观测。观测时在观测点连续取25株(茎),分蘖作物拔节期取10个大茎。(2)稀植作物:定苗前植株不固定,定苗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3)穴播(栽)作物: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丛),分蘖作物拔节期每穴取2个大茎。(4)撒播作物:观测植株不固定,每次观测各点取25个株(茎)。(5)间套作作物:观测植株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按上述规定进行。如果两种作物均为规定观测作物,则分别观测记载,若只观测一种,则应在备注栏内记载另一种作物的主要发育期(目测),不作正式记录。(6)保护地栽培作物:如薄膜育苗、温室育秧、地膜栽培等,植株选择根据不同栽培方式而定。观测在保护地内进行,要在备注栏内注明。(3)请说出作物观测中植株密度测定需要记录的项目答:(1)发育期:填写各种作物密度测定时所处的发育期。(2)测定过程项目:条播、穴播作物均填写测定1米内行数的“量取宽度”和“所含行距数”及测定1米内株(茎)数的“量取长度”,并记录在双线上。每次进行密度测定时在双线下填写量取长度的“所含株(茎)数”和“所含有效株(茎)数”。撒播作物直接在双线下填写“测定面积”、“所含株(茎)数”和“所含有效株(茎)数”。间套作作物因播种方式不同,密度测定方法各异,按照实际测定项目填写。稻类、麦类乳熟期每区增加1个测点,“量取长度”记于双线上,双线下记载量取长度的“所含株(茎)数”和“所含有效株(茎)数”,每区两个数值上下记载同一栏内,1平方米的总茎数和有效茎数均为8个测点平均。5(3)1米内行、株(茎)数:双线上填写通过“量取长度”和“所含行距数”总和计算的1米内行数。双线下填写通过“量取长度”和“所含株(茎)数”、“所含有效株(茎)数”总和计算的1米内株(茎)数。(4)1平方米株(茎)数:各种播种方式均在双线下填写。(5)订正后1平方米株(茎)数:畦作撒播作物密度经订正后填写双线下。订正系数的测定记录及结果记入备注栏。(6)间套作作物密度测定记录:地段如共生2种或以上观测作物,则分别测定、填写,如只观测一种作物,则只需记载所观测作物的密度。(4)简述作物观测中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地点及观测调查时间的规定。答:观测调查地点:在县境范围内,作物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片设点进行。观测调查时间:在观测地段作物进入某发育普遍期后3天内进行。(5)作物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答:1、作物观测地段能够代表当地一般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制度。地段要保持相对稳定。2、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公顷,不小于0.1公顷,确有困难可选择在同一种作物成片种植的较小地块上。3.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水塘等应在20米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4.作物大田生育状况调查地点,要选择能反映全县观测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田块,也可与农业部门苗情调查点相结合。5.选择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五、综合题(5题30分,前2题每3分,后3题每题8分)(1)简述HD-03报中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