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一)蓝中政史地备课组第I卷(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1.下列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①青铜器司母戊方鼎②二里头遗址③殷墟④《史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2.柳宗元《封建论》言:“陵夷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诸侯国实力超过周王室B.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C.春秋时井田制逐步瓦解D.分封制崩溃3.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①冶铁技术的进步②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扶植③中外经济的交流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几乎尽人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6.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东汉的末年到两宋时期)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印刷术②灌钢法③《齐民要术》④“简仪”的发明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①②③⑤7.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28.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A.太尉、通判B.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巡抚10.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为议和而存,不议和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他否认了①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②军民抗金才使南宋偏安一隅③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④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1.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12.据《资治通鉴》卷192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人心所见,至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门下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②唐太宗注重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决策效果③说明唐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说明唐朝统治者注重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机制来维护皇权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3.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①小麦开始在南方广泛种植②国外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推广③棉花的广泛种植④丝织业的发达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回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5.唐宋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城市出现了东移倾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政治东移主要是经济东移的结果②政治中心的东移给西部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政治中心东移的因素之一④靠近沿海,对外交通便利也是政治中心东移的重要原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第II卷(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13分)(1)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两次重大历史活动?分别有何重大意义?(10分)(2)“图一”中的活动被司马迁称为什么?这一活动最终成功的条件有哪些?(6分)(3)两次活动关系如何?除上述路线外,当时的对外交通是否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具体路线是什么?(4分)417.(中国古代文化绵延不断,成就众多,影响广泛。这些成就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填写内容要有对应关系。(每个空格填写一项即可。填写两项及以上者,以第一项为准。每空4分,共20分)时期文化特点文化成就春秋战国思想领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秦汉表现出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魏晋南北朝诗歌完成了古诗、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隋唐形成中华文化圈五代辽宋夏金元毕升活字印刷术明清(鸦片战争前)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知识5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1.C..2.D.3..D4.B.5.B.6.D.7B.8..B.9.A..10.A.11.D.12D..13.C.14.B.15.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16.(1)活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4分)意义:张骞出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联系。中国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佛教传入中国,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6分)(2)“凿空”。(2分)客观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张骞西行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大力支持。西域各族深受匈奴压迫,希望和汉通好。主观条件:张骞个人不畏艰险,为国献身精神。(4分)(3)关系:因果关系。有“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南端(4分)17.时期文化特点文化成就春秋战国秦汉秦兵马俑(《史记》、长城)魏晋南北朝文学承上启下隋唐新罗、日本效法唐朝制度等五代辽宋夏金元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注:文化特点与文化成就有对应关系,既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