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考复习《诗、词、曲阅读理解》教案考试说明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中考语文试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以课外的诗词为主,难度较大;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作一些理解分析;题型以主观题居多,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有时兼顾传统的选择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诗词阅读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疏理一、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要求以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二、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性3、语言凝练而富有音乐美三、诗歌的分类散文诗自由诗格律诗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复习策略(一)从三个层面入手赏析1、理解——从语言上字、词(色彩、动作的字词)、句(修辞手法及哲理性)的层面上来理解诗意2、赏析——①了解诗人、作品(生平、风格等)掌握常识(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③把握意境(景、事、情、物)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了解相关知识1、方法及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反问、用典(表志向与情趣)等。2、手法(表达技巧)——渲染、烘托、映衬、反衬、虚实结合、含蓄、象征、联想、想象3、方式(抒情方式):——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层次)(三)依类别来鉴(1)山水诗(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景中传达出的思想:喜悦或感伤。(即: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2)咏史诗的鉴赏A、感慨个人遭遇,抨击、讽谕社会现实;B、称颂、仰慕英雄C、自比自况,表理想、追求(诗中用典)(3)咏物诗的鉴赏(物与志)——借物来表志向、情趣或隐射社会现实。(4)边塞诗的鉴赏A、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痛苦,控诉战争B、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表达离恨别愁;C、描写塞外风光……主旋律是:爱国主义(5)送别诗——表朋友间的深情厚意、难舍之情;表对友的关心、牵挂及美好的祝愿(四)诗的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婉约缠绵忧郁苦闷、悲壮旷达豪迈飘逸、激越雄健(五)教会学生清晰表述、规范答题。例:鉴赏语言的答题句式:某个动词用得好,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展现了(表达了、揭示了)……的画面(思想感情、哲理)。解题指导1、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典型考题解析例1: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解:懂得,明白。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是托物寓意。请分析此诗讽喻了什么?(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例2: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2、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知识储备七——九年级诗词理解与赏析注: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目。【七年级上册】1、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6)《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答]“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答]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3)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4)曹操的《龟虽寿》中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也表达了这种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2)诗中写月夜静谧的景色的句子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3)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诗句的妙处。[答]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4)《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5、水调歌头◇苏轼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达旦:一直到天亮。③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④宫阕:宫殿。⑤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檐。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⑥绮(qǐ)户:雕花的门窗。⑦婵娟(chánjuān):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①把.(拿着)②不胜..(受不住)③何似..(哪里赶得上)④何事..(为什么)(3)解说上阕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