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质量分析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相关信息,结合学生复习备考的实际需求,2010年云南省第二次高考复习统测语文试题,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力求与高考的格局保持一致,尽力体现2010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要求。从抽样分析情况看,试题的信度、区分度、难度和标准差等指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基本情况】1.全省分数段分布图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考生语文分数段分布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50-140139-130129-120119-110109-10099-9089-8079-7069-6059-5049以下分数段学生数2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科考生语文分数段分布表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150-140139-130129-120119-110109-10099-9089-8079-7069-6059-5049以下分数段学生数2.抽样得分情况表样本数满分值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及格人数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1919150102.180.6812.62167787.391350全卷分数段0-1920-3940-4950-5960-6970-7980-89人数422394517790-99100-109110-119120-129130-139140-15047767041611040写作题分数段0-910-1920-2930-3940-4950-60人数73821415551323【试题分析】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蜷.伏/卷.曲禁.止/禁.受怅.惘/为虎作伥.抨.击/怦.然B.拼搏./渊博.徘徊./低徊.戛.然/叽叽嘎.嘎娇媚./门楣.C.惦.记/掂.量蹊.跷/蹊.径踱.步/气度.非凡馄饨./混沌.D.箴.言/诤.言穿着./着.急大概./慷慨.大方婆娑./摩挲.答案C。(A项“抨”与“怦”读音相同,均为“pēnɡ”。B项“搏”与“博”读音相同,均为“bó”。D项“娑”与“挲”读音相同,均为“suō”)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抽样显示:考生解答本题,正确率41.69%,平均分为1.25,难度0.42,区分度0.2,标准差1.48。考生错选A项的有18.08%,错选B项的有1.25%,错选D项的有38.72%,错选原因在于对常见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识记不准确。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队一波又一波来访的受害人,以及在现场了解事实真相的数十家媒体记者,三鹿集团对毒奶粉事件却讳莫如深....,三缄其口。B.考虑到山峰险峻,山顶气候瞬息万变等恶劣条件,即将冲顶的队员,心有余悸....地联想到前辈登山家在这座大山上所经历的惨痛失败。C.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D.2009至2010年,云南遭遇了秋、冬、春连旱,旱情严重,堪称百年一遇。“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路人皆知....,全省人民奋起抗旱。答案A。“讳莫如深”出自《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C句对加点4成语的使用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从善如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从善如流意为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B句不明词义。“心有余悸”,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心有余悸”意为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D句对加点成语的使用犯了不明褒贬的错误。“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抽样显示:考生解答本题,正确率38.46%,平均分1.15,难度0.38,区分度0.31,标准差1.46。考生错选B项的16.73%,错选C项的25.01%,错选D项的19.59%,错选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所适用的对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让援建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20多名外国专家观赏了当地“上元节”的喜庆与祥和气氛。B.上海市闽行区人民法院对“莲花河畔景苑”倒楼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重大责任事故分别判处六名被告三至五年有期徒刑。C.在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们纷纷向记者表示,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是人们的责任。D.自由地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和天然权利,而现在,一句“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话语把这种天性和天然权利无情地吞噬了。答案D。(A句,“观赏”与“喜庆与祥和气氛”之间动宾搭配不当。B句,介词宾语“以重大责任事故”中心词不当,“事故”应为“事故罪”。C句“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是人们的责任”表意不明,应为“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建议是人民赋予的责任”)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抽样显示:考生解答本题,正确率75.09%,平均分2.25,难度0.75,区分度0.29,标准差1.3。考生错选A项的1.98%,错选B项5的19.33%,错选C项的3.39%,错选的原因在于对词语的语义关系、句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出现错误。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A.⑥①⑤②④③B.⑥⑤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③④⑥⑤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抽样显示:考生解答本题,正确率70.14%,平均分2.1,难度0.7,区分度0.34,标准差1.38。考生错选A项的24.7%,错选C项的2.66%,错选D项的2.29%。【教学建议】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题。本试卷依次考查了汉语拼音、成语使用、语病辨析、句子衔接。正确识读现代汉语汉字字音,关键在于平时积累。汉字字音,与词语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个汉字的字音,词语环境不同,读音就可能两样。要进一步提高正确识读汉字字音的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积累,一方面还应针对那些常用而又容易读错的汉字进行训练。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这是高考语文题多年来的传统题目,作为教师,在复习时,要帮助学生归纳并明确误用词语(多为成语)的类型,分析误用的原因。对误用成语的常见类型要作特别的分类总结,如: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不分对象,张冠李戴;褒贬颠倒,感情失当。作为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解答这一类题,除做一定量6的习题练习外,更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考查学生判析病句的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的“保留节目”。《考纲》中所列的病句类型包括“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于结构性语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属于语义性语病。教师要准确掌握《考纲》列举的六种语病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教会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识别语病。根据病句“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的类型特点,判识一个句子是否为病句,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先提取主干(主、谓、宾),再根据主干理清枝叶(定、状、补),然后分析语义。考查学生衔接句子的能力,是近年高考的考点之一。作为考生,解答句子衔接题,首先要通读所有语句,从而了解语段大意,把握大致层次;其次是要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联,从而正确解题。而要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联,又离不了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通过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的上下勾连或前后呼应关系,句子之间的衔接往往就清晰可见了。就抓关键句子而言,确定首句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把握文句的表达方式特点,对确定文句首句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一般来说,叙述性的语句要表现过程逻辑,首句往往有总领作用,或体现过程顺序特征;描摹性、说明性的语句,首句表现的往往是中心对象;议论性的语句表现事理逻辑,首句往往是文句中心。至于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的上下勾连或前后呼应关系,则对解题产生直接的影响。以本次统测的衔接题为例,在确定⑥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为首句后,“以形感人”的“形”与⑤句中的“这种形象”相勾连,而⑤句中的“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可具体体现在①句的各诗句中,④句紧接①句,作了一个小结,而③句②句则转换角度,另作一个小结。【试题分析】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7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史前时代,龙神的形象,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交、结缘、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的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帐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纵观8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诗经》中有关于结的诗句: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结缡”这一婚礼上的仪式,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结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5.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