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2、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3、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设计啊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4、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5、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加工的对象。6、教育内容的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7、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的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0、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11、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12、《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13、《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为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4、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有:课内外结合原则、教学相长原则、预时孙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15、在预时孙摩的原则中,“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知谓时,不陵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分别包括了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16、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产婆术为后世西学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18、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人物,灵魂说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是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19、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著作有《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译为《雄辩术原理》。他提出的观点有:班级授课、因材施教、禁用体罚等。20、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育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式的标志。21、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的“白板说”。22、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爱弥尔》。23、瑞典教育家费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强调要素教育的思想。2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强调理论根基于人的需要。25、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著作有《教育论》。26、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它的主要观点有: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生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教程,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以及泛智的思想。27、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28、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9、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0、马卡连科,苏联著名教育家,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他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教育集体的同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又通过对古人的教育影响集体)、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31、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他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3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3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倡导发现式学习。3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3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36、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为教育学奠定了心理学基础。37、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派别有:德国的实验室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法国的制度教育学、马克思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等。38、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因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第一章1、生物起源学说: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3、关于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由三种不同的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4、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5、根据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6、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可以把教育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7、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8、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教育的国家。9、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0、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11、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12、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13、工业社会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工业化,第二:民主化,第三:制度化。14、知识社会除了工业社会的特征外,还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信息化,第二:国际化,第三:网络化。我国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15、当地中国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16、近年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强调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徐金教育的公平公正。2006年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17、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18、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内容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核心则是实现人的现代化。19、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在更高水平上的体现,使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是教育的整体转型,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手段等多种要素在内的教育系统全面进步的过程。20、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将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21、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而教育改革又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与动力。22、原始教育形态的基本特征是:①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③教育内容简单;④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2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学校。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学校名优:序、校、学、辟雍、瞽宗等,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24、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教育内容大多是军事体育训练,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目的是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阶级斗争。此时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并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5、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官学还有等级性,而且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在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26、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8、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国务院又分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要坚持教育创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9、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0、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到2020年要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31、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第二章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受其他特定功能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其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资源、动因、尺度和归宿。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工作的能力。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5、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教育在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6、199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7、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第三章1、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两方面。2、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三种,但遗传素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4、按照环境的性质分,可分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5、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6、家庭教养方式有: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7、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人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因。第四章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2、教育目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3、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4、教育目的宗教本位论就是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5、从西方国家近代教育目的的演变的历史来看,教育目的论沿袭了两条线索:一是“社会本位论”二是“个人本位论”。6、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8、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9、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