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政治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年政治高考(全国卷)备考策略为了找到“有效复习”的正确方向,赢得高考,在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入手作些探讨:一、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二、分析学生答题时与期望达成的目标的差距三、值得做的一些事(复习策略)四、值得关注的问题:五、避免复习的三大误区一、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一)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说明》要求的四个能力):1、解读四个能力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一级获取和解读信息二级(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的材料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纵、横、注释)。(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前两项是从对象中获取信息(显性信息)第三项是对信息的综合解读。(隐性信息)三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四项能力的基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提取有效性信息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试题提供的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准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实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一要全面,二要准确。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其中,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是关键信息;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具体把握,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另外,不仅要掌握试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总之,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四级失误诊断2(1)信息点采集不全,相关要素缺失。(2)对细节关注不够,不能指出变化的趋势和特点。(3)有纵向比较,没有横向比较。(4)有现象描述,没有本质及更改的提升。五级失误矫正(1)圈点法①锁定宏观信息,圈点标题。看图表是什么图表,是哪一类问题,找准回答问题的目标方向。②关注细节信息,圈点内容。看所涉及的项目是否有遗漏,必要时标上①②③…,并要观察是否有波动变化,以便把握详细信息。③不忘补充信息,圈点注解。表注是一个补充说明,它为提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以便于考生能明确得出结论。(2)立体法看问题应坚持时空统一。提取信息既要看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又要看同一问题在不同空间环境中又有什么变化。在教学中要经常提示学生,使学生思维逐步由单向度向多向度过渡。例如对农民收入,不仅要看它收入增长的快慢,还要与城镇居民做比较,对比城乡差距的变化,必要时还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2)调动和运用知识一级调动和运用知识二级(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信息要与知识相结合,并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知识不完全指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含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知识与信息要实现有效对接。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整理。三级将教材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能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四级失误诊断(1)基础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点、知识的板块界限不清,而错误地运用教材知识3(2)缺乏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不分主次。(3)知识网欠缺,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中,只会从某一个角度寻找答案。五级失误矫正(1)以主干知识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3)描述和阐释事物一级描述和阐释事物二级(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三级一要正确地解释教材知识。二要正确揭示材料所描述问题中蕴含的本质和规律。三要运用教材知识对材料的现象进行阐述。四级失误诊断(1)对教材知识掌握不牢或没有掌握,在表述时无法使用教材术语,只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作答。(2)粗略地写出主干知识的名称,缺乏必要的二级主干知识的说明解释。五级失误矫正(1)重视基础主干知识,做到深刻理解,建立联系,灵活运用。能够把情境上升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层面。有理论支撑。(2)重视热点、实际问题。做到主动关注,全面深刻认识其本质,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4)论证和探究问题一级论证和探究问题二级(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提出问题,论点)(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论据论证)4(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论述要求,探究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三级综合运用教材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四级失误诊断(1)缺乏逻辑归纳能力,在多个材料或者多重意思组合而成的试题面前,他们往往没有对材料中隐含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而后概括出核心的意思,只是抓住其中一、二个直接的材料作简单浅层次地回答。(2)缺乏必要的演绎推理能力,在作答时往往是理论、材料表述两张皮,理论没有作为解决材料问题的依据,材料没有成为印证理论的证据。(3)答题过程明显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想到哪说到哪,甚至出现前言不答后语。五级失误矫正:(1)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抽象与概括、类比、比较与分类、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整体思维、以及基本的推理形式,这些都会大大提高我们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但基本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一定要注意:一是不能简单化,如将判断理解为是否正确;将归纳理解为堆砌罗列要点等。二是方法的运用必须准确、完整,而且经得起逻辑推敲。三是方法的运用可以而且应该尽可能做到灵活多样。(2)重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即按照常规思路进行论证和探究问题,又尽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做出有创见的论证和探究。加强探究题的训练。(3)加强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努力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一是学科原理知识,表述一定要科学准确无误。二是论证过程中要做到序列化、要点化、段落化,语言要简练、准确,全面地表达观点;三是论证和探讨问题,努力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2、四个能力要求与答题能力的关系这四种能力,其实质就是解题的思维过程能力。具体体现为做主观题基本答题能力:主观题结构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结构总是分为两部分:5一是要求阐述原理;二是要求联系实际。按照这两个要求,在答题时,一般应分为两部分:先简明阐述原理,然后再联系实际。组织答案:一是从教材中来;二是从该题目的材料中来;三是从逻辑推理中来;四是从热点中来。师生们往往重视考试的内容,而忽视考试能力的要求,有的考生到最后还不知道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在遇到新问题时,只好“望题兴叹”,往往埋怨“题目太难、太灵活”。为此,我认为高考备考冲刺阶段必须扭住《考试说明》提出的四种能力进行。(二)培养起具有学科特色的思维习惯1、怎样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见,高考试题题型也是如此,以热点为背景,热点有限,角度无限,但思维有规律,一般题型是: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怎么样型、评价型四种。审题时注意。2、看书怎么看?宏观—微观—宏观(薄书读厚,厚书读薄)知识模块—专题—一级主干—二级主干知识—宏观检索路径。即建构检索知识的路径的方法,到后面再具体讲。3、思维方法?辩证思维能力: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培养多角度、立体思维)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类比、比较与分类、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整体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基本的推理形式4、时政敏感性重在平时,进入高三就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各种信息,每周组织一次交流、讨论、辩论。扩大信息量,加深理解,并强化教材知识运用,提高能力。二、分析学生答题时与期望达成的目标的差距学生答题错误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存在于《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种能力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从考生平时做题常犯的错误入手,从中找到错因,对症下药有效地提高成绩。1、在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方面的问题:6(1)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即审题粗心。不少考生因性格上缺乏仔细耐心,或者由于临考的慌张,致使他们在阅读试题时往往显得很匆忙,造成:a.在阅读材料和设问时,二者只选取其中之一,只读材料或者只读设问就动手答题,回答不全面。b.在知识限制方面,知识范围搞不清楚,张冠李戴。材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鹿牌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立即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做好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国家机构在食品安全上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的政治学道理。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回答知识范围是:问题:不少同学只看材料,不看设问对知识的限制,把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等全答上去。既占去了有限的篇幅,又浪费了宝贵短时间。原因在于:审题粗心,快审题,慢做题,做错题。纠正方法:慢审题,快做题。(2)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由于平时经历大量试题训练后留下的某种心理定势,致使不少考生在审题时仅仅依据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或热点材料分析试题中的部分信息作答,而没有全面地分析材料和设问,凭经验作答。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主观题,对平常练过的热点材料不注意角度和设问的变化。犯这种错误的同学不少,考试下来欣喜若狂,“某某题平常我们都练过了”,但分数下来差之千里。如,今天,香港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说明“一国两制”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方式A.①B.①②(答案)C.①②③(错选)D.①②③④选③是“一国两制”的意义,但与干不符。克服方法:遇到与过去做过的相同或相似俄熟悉材料时,审题要注意角度和设问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构7的变化。2、在检索、调动和运用知识方面的问题:(1)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即答非所问,答题方向性错误。由于基础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点、知识的板块界限不清,而错误地运用教材知识作答,造成答案“风马牛不相及”。如,因地制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我们应坚持的方法是:A.物质决定意识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错选)C.矛盾特殊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答案)克服方法:加强易混知识对复习和构建知识结构,弄清知识板块。(2)犯“只知漫天撒网,而不会重点拿鱼”的错误。答题不分主次。由于缺乏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不少考生在看到设问中指定的考查知识范围后,抓不住材料中的核心信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只管搜寻出与试题材料有关、无关的所有教材知识,漫天撒网地作答,写得很多,但得分点很少。“劳命伤财”。这类现象较多出现在考查哲学知识的试题中,经济、政治常识题也会出现。如,我国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变化:经济现象93—96年通货膨胀97年通货紧缩03年趋于平稳07年防通胀08年世界金融危机货币政策适度从紧宽松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从紧转向松动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哲学依据。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根据限定的知识范围作答:①唯物论: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辩证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过程、阶段、创新)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认识论: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货币政策变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8问题:不少同学抓不住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和要求,教材知识罗列一大堆,答得不少,得分不多。克服方法:加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