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政治模块[1].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讲义必修一:政治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集权政治文明的发展一、西周分封制:地方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的发展史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内容:(1)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体现“家天下”的统治特点(2)双方权利与义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原则:宗法制为核心的血缘亲疏关系(1)目的:保护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决定政治权力等级关系)。(3)对社会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①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②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3、影响:(1)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2)有利华夏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3)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相对衰弱,形成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无力保持统治的权威性。同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一分为二的评价)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1)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2、矛盾:(1)君权与相权(2)中央与地方3、影响:(1)积极:a.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b.有利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又可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c.有利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2)消极:a.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b.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其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c.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阻碍中国文化的发展。(注意评价的阶段性,两面性)三、郡县制:中央集权型国家管理形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1、背景:西周分封制弊端所带来教训的吸取2、内容:(1)地方长官的任免权由皇帝掌握。(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3)行政区域分层:郡、县(道少数民族聚居区)、乡、里、亭(地方治安与公文传递)。(4)地方长官职责与分工。3、作用:(1)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地方独立性的消除,不利经、文不平衡地区的发展。(与下面两项内容的比较①美国宪法赋予地方的自治性。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演化:(1)东汉:西汉汉武帝时刺史发展为地方行政区域长官(2)行省制:a.概况:①中书省辖地(腹里:河北,山东,山西)、行省辖地、宣政院辖地(西藏和四川、青海);②权力节制:受中央节制。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军政报枢密院,定期觐见皇帝述职。③监管机能:以监察机构监督,同时以官员互迁形式控制。B.意义:使各族人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初步基础。c.作用:①当时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②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积极作用更加明显。③省制的开始。d.分封制与郡县制及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分郡划分标准血缘地域官员任免世袭、封地地域独立性(与中央关系)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任免、俸禄作用与影响中央下属行政机构相同①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③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郡县制与行省制时代秦后元与中央关系秦后中书省影响中央相同①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③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作用(3)清代密折制: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总结: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秦后中央机构和选官体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1、(1)丞相制的创立、演化:①皇帝制→皇权至上、独尊(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等)②中央官制:a.机构→九卿职责体现“家天下”。b.职责分工: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太尉:负责全国的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朝没设,秦始皇自掌。c.影响(联系选修四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帝在巩固统治上的做法。)①积极:国力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消极: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秦加强统治的措施与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措施①军事:北击匈奴、统一岭南地区,促进民族融合(南北方与统一)。②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帝国的形成,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此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③文化: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焚书坑儒。a.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基础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的消失,思想专制形成,为后世文化思想专制开了先例(汉武帝、科举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目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2)巩固:a.中朝的建立与刺史制。b.星默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3)完善:三省六部制:a.职责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c.意义: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加强:宋代设置参知政事分散相权(唐分工、宋分散)。(5)强化:a.废相:①原因:朱元璋吸取相权对君权构成威胁教训②结果与危害:加强君主专制,同时皇帝个人品德、能力对政务处理的影响更大,极易造成灾难政治。b.设内阁:①地位与职责:助理机构②演化: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c.设军机处:①原因:军事上保密需要而演化②职责:跪受笔录的中枢机构③特点:最大特点:决策封闭性④影响:达到顶峰(极点),办事效率的提高。d.密折制(归入地方)2、监察制度:(1)秦:御史大夫(地位、职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2)汉:刺史“诸侯、地方高官(3)元:御史台(4)密折制→评价:(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社会)的矛盾,起到作用。(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3)它的得失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顺应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监督的机构等)3、选官制度(1)秦:贵族的演变为官僚政治(世袭到任免)(2)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a.时间: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b.形式:考试形式。c.内容:由诗、赋、经等到专考儒家经典。d.影响:①扩大统治基础,加强集权统治;②保证了从政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提高行政效率;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四、总结: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西汉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初州县两级唐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北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201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讲义必修一:政治模块近代专制与民主的斗争——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对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作用1、背景(原因):内外因素结合下农民阶级的反映(民族矛盾刺激阶级矛盾)。(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盈利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根本)(2)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涌入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工业者生计的失去。(3)自然灾害加剧矛盾。(4)西方宗教思想(传教士是文化侵略的先锋)影响。(5)洪秀全个人生活遭遇,导致其接受西方宗教思想,并结合儒家思想,形成拜上帝会,发动群众反清。2、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天朝(国)设想→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翻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绝对平均的社会(四有二无)。(1)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2)内容:a.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b.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c.社会改革目标(核心思想——平均主义):“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3)评价:a.突出反映农民的意愿(革命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b.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脱离当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向地主交租。c.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3、部分先进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方案《资政新编》→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内容:a.经济:工业与科技b.政治:以法治国,新闻,社会舆论,选举官吏c.外交:自由,平等d.文化:文化改革(西方:香港→英国)学校、医院、社会福利(2)评价:a.最高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反映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符合时代潮流(先进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