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总论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王明琼嘉应学院医学院钟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刘小丽第一节概述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疫、瘟疫、瘟病、伤寒):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中传播并导致流行。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有效的治疗措施,其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一门临床医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研究目的是控制或消灭传染病,是一门预防医学。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区别研究对象研究重点学科性质传染病学个体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群体流行规律、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总论1、传染病的危害2、建国以来防治传染病的成就3、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及意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消灭传染病。第二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后不一定得传染病。传染病只是传染的一种表现。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1、病原体2、人体3、病原体与人体所处的环境第二节感染与免疫二、感染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除2.病原携带状态3.隐性感染4.潜伏性感染5.显性感染感染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感染的五种表现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的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流脑、白喉、百日咳)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和恢复期携带者。感染的五种表现3.隐性感染(最多见)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乙脑、流脑、白喉、脊髓灰质炎)感染的五种表现4.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而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待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殖,引起人体发病。(疟疾、水痘——带状疱疹)感染的五种表现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发病)。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和变异性等在传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其他毒力因子有:(1)穿透能力(2)侵袭能力(3)溶组织能力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3、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炎性反应)和变态反应两种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作用,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及血-脑脊液屏障和胎盘屏障。2.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可清除体内的病原体。3.体液因子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均对清除病原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二)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目的: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的再感染。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T淋巴细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特异性免疫2、体液免疫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在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通过抗体发挥抗感染作用。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分三个阶段)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1.入侵部位病原体入侵人体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为——侵入门户。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进入、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血液、淋巴、胎盘、皮肤、粘膜)痢疾杆菌必须经口侵入,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侵入,白喉杆菌经鼻腔侵入。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2.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的一定部位称为——特异性定位。特异性定位的部位也是病原体最适宜的栖息部位,它便于繁殖病原体的排除,也与疾病的传播途径密切有关。如:痢疾杆菌的特异性定位部位是大肠粘膜;伤寒沙门菌的特异性定位部位是肠道淋巴组织。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3.排出途径每种病原体都有其病原体排除的途径。有些是单一的,有些可有多个途径。如:痢疾杆菌只通过粪便排除;脊髓灰质炎病毒既可通过粪便又可通过飞沫排除。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二、组织损伤的机制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的方式有三种:1.直接损伤病原体借助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以直接损伤细胞和组织,使细胞、组织死亡。2.毒素作用细菌毒素主要有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引起发热、休克、DIC等;外毒素是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性蛋白。3.免疫机制人受病原体感染后,必然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以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的再感染。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1、发热发热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不是其特有的表现。当机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或受到抗原刺激时,外源性致热源作用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前列腺素E2,使产热大于散热导致发热。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2、代谢改变传染病患者发生的代谢改变主要为进食量下降,能量吸收减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消耗增多,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内分泌改变。疾病早期,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液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后期随着垂体反应刺激甲状腺素分泌而升高,恢复期各种物质代谢又逐渐恢复正常。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定义:病原体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传染源,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时,应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1、传染病病人典型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多,传染性强,是重要的传染源。临床症状明显,传染性大。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制定隔离期限的依据。2、隐性感染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3、病原携带者指没有症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由于缺乏症状,不经病原学检查难以发现,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如:白喉、肝炎、麻疹、伤寒、百日咳。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4、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是传染源,疾病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这些疾病又称为人畜或人兽共患病。如:鼠疫、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另一易感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包括空气、飞沫、尘埃。如:肺结核、水痘、白喉、百日咳、麻疹。(二)传播途径2.消化道传播包括经水和食物传播。如:伤寒、痢疾、霍乱、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蛔虫病。(二)传播途径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狂犬病)和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伤寒、痢疾、炭疽、猩红热等)。(二)传播途径4.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造成的传播。分为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两种。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又分两种一种是——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通过吸血活动将病原体传递给易感机体,如:鼠疫;另一种是——病原体须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然后才有传染性,如:疟疾、丝虫病。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是指病原体停留在节肢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一般不繁殖,仅通过机械传递的方式传播,如:苍蝇、蟑螂机械携带伤寒、痢疾等病原体。(二)传播途径5.血液、体液传播经输血、使用血制品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二)传播途径6.土壤传播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土壤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破伤风、炭疽、蛔虫病、钩虫病等(二)传播途径7.母婴传播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产前(胎盘)、产时(产道)、产后传播(哺乳或喂养)。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母婴传播为垂直传播,以上其他传播为水平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群。受人口动态变化、病原体变异、有无预防接种等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增多,免疫人口死亡,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一般抵抗力降低和病原体变异等,能使人群易感性升高;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或传染病流行后可使免疫人口增加,能降低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一)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二)疫源地范围影响因素疫源地的范围受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传染源周围人群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三)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当传染源离开疫源地,或疾病痊愈后传染源不再携带病原体;通过消毒等措施使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通过检疫确定,在疫源地范围内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发现新病人或新感染者。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主要指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等因素。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消化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二)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职业活动、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等。如: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疟疾、血吸虫病)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特异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也是传染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有特异性病原体最基本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性的病原体,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其中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从患者体内发现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如: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伤寒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