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连云港市政府工作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回顾与总结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形势,从容决策应对,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4亿元,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2:47.3:36.5。———发展质量逐步提升。完成财政总收入232.3亿元,增长2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2亿元,增长36.3%。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100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24%。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分别增长10.5%、1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2.9亿元,比年初增加5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一年来,我们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力保增长促进转型,经济发展实现逆势上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坚定跨越信心,力保强劲增势,千方百计扩大投入、稳定生产、促进消费,推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保增长措施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政策,出台稳定工业生产、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贸稳定系列工作措施。加大项目争取力度,166个项目列入国家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争取中央和省资金10.2亿元。全年争取各类扶持资金42.9亿元。185项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完成工业投资628亿元,增长25.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16.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8%。推动消费扩量升级,形成一批消费亮点。全市新增汽车销售2.8万辆,完成商品房销售51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9.1%、130.6%。家电下乡呈现旺势。加大金融支持发展力度,新增各项贷款214亿元,是上年的2.2倍。落实出口退税9.3亿元,增长32.9%。先进制造业加快成长。坚持调结构与保增长并重,编制实施船舶工业、装备制造等9项产业振兴规划,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中材高新硅材料等6个重大产业项目和新能源装备、创新药物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0%,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恒瑞医药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复连众3兆瓦海上风电叶片下线,42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科技孵化器面积4.5万平方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7亿元,增长48.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推进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市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应用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汤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太阳雨热水器获省出口名牌称号。认真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热电联产等20项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完成16项污染减排项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化学需氧量削减4580吨,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十一五”任务。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1.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4.2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6.5个百分点,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蝴蝶兰种苗生产基地和省内最大设施渔业基地、鲜切花基地。灌云县、灌南县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芦蒿和纯白金针菇生产基地。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等政策性补助资金4亿元,建成9个国家级高产万亩示范区,粮食总产334.5万吨,连续七年丰产丰收。完成绿化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5%。新增农业利用外资项目20个,农产品出口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继续加强,申报无公害品牌50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东海老淮猪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港口运输在亿吨大港的新起点上增开航线12条、“五定”班列4趟,实现吞吐量1.14亿吨、集装箱运量303万标箱。科技创意产业园等2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金海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建设,全市新发展物流企业310家。实施民航机场国际候机厅改扩建工程,客运量突破30万人次。旅游业实现新发展,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新增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境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12%。第三代移动通讯服务全面开通。商贸流通业加快提升,家乐福、沃尔玛等世界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港城,中翔钢材等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投入运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二、坚持抢抓机遇谋划发展,新一轮沿海开发迅速展开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港城发展跃上国家战略平台,我们积极放大政策效应,组织动员全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规划实施。规划对接落实工作有效开展。建立沿海开发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贯彻规划三年行动方案。加强保税港区等重大政策争取,强化沿海开发新优势宣传推介,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招商,迅速形成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劲声势。徐圩港区、赣榆港区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灌河口拦门沙治理乘势启动。石化产业基地、大型商品粮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田湾核电5、6号机组获准开展前期工作,华电灌云风力发电、华东物料城、华磁电器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国电联合动力、万吨碳纤维一期工程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港口30万吨级航道获准立项,先导试挖工程顺利启动,30万吨原油码头签订合作协议,30万吨矿石码头具备水水中转条件,庙三突堤集装箱泊位实现临时靠泊。主体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南疏港道路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东疏港高速公路、内河港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北疏港通道。徐连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运营。连临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基本完成,242省道路基贯通,310国道宋跳至大酒壶段建成通车。盐灌船闸通航,盐河航道整治开工。通榆河北延、新沭河治理、大浦河调尾等重点水利工程有效推进,500千伏伊芦变扩建、220千伏龙河、墅港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沿海生产力布局优化拓展。强势启动徐圩新区开发,编制完成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产业启动区和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26省道北延段和区内徐新路、港前路、徐圩大道等7条道路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申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建立投融资平台,与多家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获得银行授信300亿元。同步开展产业项目招商,签订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协议7项。连云港开发区“五园五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灌河船舶工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两翼临港产业区承载功能不断增强。三、坚持扩大开放创业创新,跨越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立足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全民创业,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引领,制定实施转变发展方式等9个文件,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筹建徐圩新区和科教创业园区管委会,顺利完成板浦镇、宁海乡区划调整。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社区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新海连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港口股份获准发债6.5亿元。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大力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采取降低出资注册门槛、扶持创业载体、成立县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全民创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130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30亿元。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实施“春风进万家创业助贷工程”。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3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开放型经济发展逆势奋进。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展与海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在境内外密集举办投资说明会,利用“台湾江苏周”等各类经贸平台,广泛集聚外来资源,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3亿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370亿元。扶持外贸企业发展,调整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完成出口19.5亿美元。创新外派劳务市场管理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新增境外注册商标企业6家。实施园区开发提升计划,出口加工区拓展了保税物流功能、二期建设通过海关验收,省级以上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1.3%,占全市比重68.6%。连云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较上年上升1位。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互动合作发展,与上海、郑州、西安等重要城市建立战略合作机制,连云港—深圳新型产业园签约。提升南北挂钩协作水平,连云港开发区江宁工业园、灌云开发区被批准为省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四、坚持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围绕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目标,加速推进城市化,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新格局。特大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编制完成城乡统筹、城市生态系统等专项规划20项。连云新城抛填形成陆域10平方公里,起步区胜利湖、海州湾商务中心等重点项目主体完工。科教创业园区、孔望山等片区开发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3.2%。城镇发展体系不断完善,赣榆城区加快向沿海拓展,东海、灌云、灌南县城规模扩大,新增市级城市化示范镇4个,燕尾港海滨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温泉镇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小城镇。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东部城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棠路立交、铁路连云港东站等重点工程竣工使用,新东方供水加压站主体工程竣工。新海城区开工建设苏宁广场等重点项目,完成旧城拆迁改造63.5万平方米。新建续建城市道路18条,城市路网加快完善。发行城市公交IC卡,增开和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整治刷新城市绿化景观,青年公园开园,孔望山生态园、东盐河景观带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开工建设北固山森林公园和海滨公园改造工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新增自来水干线管道3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用户9000户,完成人防工程13.6万平方米。数字化城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垃圾焚烧热电厂基本建成,刘湾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9.3%,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3%,公众环境满意率85.6%,提高1个百分点,25项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考核标准。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完成15个乡镇总体规划、39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编,建设康居示范村30个,开展19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完成182条河道疏浚,新改建排灌站174座,改造中低产田15.7万亩,复垦新增耕地近2万亩。建成农村公路520公里、桥梁130座,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81.3%,行政村班车通达率99.2%。新改建村卫生室350个,增加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完成改厕3万座。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4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1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5万亩,增加集体收入过20万元村73个。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乡级“农家店”覆盖面达100%。五、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城市文明创建,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强化和谐社会基础。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连兴办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高新技术研究院,引进南京工业大学筹建海洋工程研究院、江苏大学成立东海机械汽配研究院,与河海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和东南大学合作组建省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中科院能源动力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