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一.思考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广东考试院根据“新课程高考要将统一性与多样性、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精神,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对高考方案进行了积极稳步的调整,使广东三年来的新课程高考在“稳中求变”的原则下平安着陆。但是新课程高考方案与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新课程教学、新课程高考命题中的诸多方面还不对应、不对接。就语文学科而言:1.“新教材的繁、难、偏、乱与旧教材的繁、难、偏、旧相比,仅为一字之差。”新课标、新教材对学科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使教师对教学进度、深度难以把握。新课程内容新且模块与模块之间跳跃性大,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很难处理,必修模块的教材“点到为止”、“压缩内容”,许多内容课标尽管没提,看似不做要求,但不补充相关知识学生就难以理解,教师怕在考试中吃亏,总是希望尽可能多讲些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拓宽和整合,重新构建。2.语言文字运用在新课程高考中是必考内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16%),在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运用被安排在选修模块。三年的新课程高考都将语言文字运用列入必考内容,这样这就必然使得语言文字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从选修变成了必修,由于考点甚多,每一个考点都须进行长期反复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且考查继续沿袭过去的套路,偏重于语言文字的识记以及与语法修辞相关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语言文字运用被安排在选修模块,其用意是语文高考的整个过程就是检验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没有必要单独设题(如上海卷早已不再单独考查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设题也只是考查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3.论述类文本在新课程高考中是必考内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10.7%),在新课程标准中是必修内容。而广东大部分学校使用粤教版必修教材的论述类文本只有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五篇,有些还不是很经典的论述类文本,靠这五篇课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怎么过不了关。因此不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从文本类型上,都与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根据一般的经验,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应该至少不低于50篇的文本阅读量。我们首先要解决论述类的阅读文本,而选择文本又是首当其冲的。但光有文本还不行,我们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以及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解题训练才是扎实而有效的。4.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新课程高考中是必考内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10%),在新课程标准中列为选修,是选修五个系列中的一个新闻与传记,新课程高考方案中也是选考,但把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范围扩大到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报告、科普文章均未列入新课程选修模块,其中报告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均属于空白,科普文章只在必修教材中有所涉及(粤教版必修教材选入3篇,人教版必修教材选入4篇)。显然,新课程高考的选考内容超出了选修模块的范围。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在实用类文本考查中选用了一篇科学小品《绝妙的错误》,由于这类文章在平时教学中的缺位,许多考生不适应,得分普遍偏低。5.文学类文本阅读切合课程标准和新课程高考方案,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10%)。但是有些新课程高考命题在文本的选择和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上未能切合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高考方案。如2008年广东卷就明显拔高了要求,试卷所选用的文学类文本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这是一篇用现代派手法创作的小说,此类外国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难见到(粤教版仅在必修和选修中各有一篇)。当然,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涉猎和了解,是完全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达到独立鉴赏的水平,即便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这类作品,也要花很大的工夫。试卷要求考生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而“母亲”并非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并不丰满(仅有几十个字的叙写),在小说中只是“父亲”的陪衬而已。将这个人物作为考查的重点,未免有些本末倒置。而“第三条岸”的象征意义本应让考生去思考和探究,命题者却在试卷中作了提示,这便使得该卷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失去了意义。由于文本的选择未能与课程标准对接,且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实际,因而大多数考生在这3道题上的得分均未及格,有的甚至1分未得,其区分度之低可想而知。6.写作在高考中俗称“半壁江山”,新课程高考方案与新课程标准都把写作列入必考和必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40%)。但不管是旧课程还是新课程都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材或训练体系,教师教学和应对高考无本可依,只能凭个人经验,严重制约了教师写作教学的规范性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性。7.古诗文是在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新课程教学、新课程高考命题唯一切合的一个板块,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23.3%)。但是对粤语区的学生来说,在古诗文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古诗文成为粤语区的学生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二.对策1.《突破与跨越》五个分册针对性解决上述六个方面的问题。《语言文字运用分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分册》《写作分册》《专题过关与月考模拟试卷》2.《突破与跨越》高考总复习重点解决高三复习备考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目录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用字的字音1专题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7专题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14专题4正确使用词语(熟语)21专题5辨析并修改病句29专题6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1专题7选用、仿用、变换句式54专题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67专题9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77专题10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88专题11图文转换96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106(一)文言文阅读106专题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06专题1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16专题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32专题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42专题16文言文的分析综合156专题17文言文整体阅读167(二)古诗词鉴赏179专题18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79专题19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196专题20古诗词整体阅读与比较鉴赏208专题2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17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237专题2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37专题2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47专题2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57专题25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67专题2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76专题2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87专题28论述类文章整体阅读298第四部分选考内容314专题29文学类文本阅读314专题30实用类文本阅读338第四部分写作366专题31审题——准确全面366专题32立意——集中深刻375专题33议论文突破一——审题立意,造亮论点382专题34议论文突破二——论据典型,用例精当387专题35议论文突破三——灵活论证,强化议论391专题36议论文突破四——有的放矢,批驳深入399专题37议论文突破五——布局谋篇,理顺结构402专题38议论文突破六——涉笔成趣,语言“出彩”409专题39议论文突破七——议论性散文414专题40记叙文突破一——审题立意,凸显主旨421专题41记叙文突破二——记叙出彩,描写具体426专题42记叙文突破三——精心构思,以情动人432专题43记叙文突破四——记叙性散文438专题44图画作文突破——把握寓意,联想发挥443专题45突破创新文体的写作——在10种创新文体中重点写好一两种447专题46冲刺作文“发展等级”——在16个评分点中突出做好一两点459三.建议1.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和详尽的复习运行表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复习运行表时间专题内容资料备注9.2区高三摸底考试统测、统改(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第一轮全面复习,要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二轮重点复习,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第三轮综合复习,除套题训练外,要引导学生关注历次考试中丢分的题,分析失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2)要有可控性和针对性: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原则。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倡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力争都安排在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所谓定度控制,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适时调整训练的节奏和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对于语文优生和差生,各校要心中有数,加强课外辅导。2.复习备考的几点措施:(1)强化合作意识。做到精诚团结,艰难与共。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检测。教师轮流负责每月编一期《最新素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写作素材;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究复习备考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经验。(2)注重备考研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明确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要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心理、知识结构,研究教法学法。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教与考,教与学的结合点。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教研活动和校际交往,最大限度的获取有用信息,指导备考工作。(3)讲究复习方法。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要让学生自己练,自己讲答题的思路,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答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4)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制定语文学习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准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为写作提供原始材料。培养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考试答题时力求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5)重视扶优补差:①教师要对每一位跟踪的学生“立体”的了解,注意点面的结合,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突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学校的学生,优秀的毕竟是较少,提高总体成绩还是要花大功夫,语文能力虽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但要减少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如,作文方面,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坚决杜绝“未完篇”,尽量少些错别字,注重训练书写工整等等。②课堂上,对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对差生,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成绩。③组织课外辅导,对于优等生,制定课外资料,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在每周定期对优差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