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重点专题最后预测专题六: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协调发展1.哥本哈根会议涉及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世界必然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趋势。我国W市提前洞察了这一趋势,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引下,率先布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新能源、改进电力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W市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12分)参考答案: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某市提前洞察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必然趋势,率先布局。(4分)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有促进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某市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引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4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某市把握必然趋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自身特点采取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取得硕果。(4分)2.2009年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某班以“节能减排与气候变暖”为主题,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甲组同学收集到以下两则资料,学生对此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材料一:图12003—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材料二:我国在降低碳排放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相继淘汰了一大批炼铁、炼钢、水泥、焦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等;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元,专门用于环保的是2000亿元。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就以下两方面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二与图1的经济现象有什么联系?(3分)(2)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承诺2020年行动目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完成下列表格。((注:表格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后)(6分)乙组同学收集到以下资料材料三:气候变化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却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为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率先减排,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以共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3)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合理性。(6分)丙组同学收集到以下资料:材料四: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面对气候变化,各国都希望保护环境,从而使自己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又都不愿意过多承担减排责任和义务。为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减排要求。(4)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来源:Zxxk.Com]参考答案:[来源:学科网ZXXK](1)图1可以看出,2003—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长,但总体增长速度在2004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分)图1我国能源消费总体增长速度在2004年后呈下降趋势,是我国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的必然结果。(1分)(2)(3)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多,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少、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在减排问题上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于当今气候变暖存在着必然联系,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要率先减排(3分)(4)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2分)②关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是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这是在气候问题上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基础;(2分)③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治理环境的投入势必影响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在具体承担减排责任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对立。(2分)3.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来源:学科网](1)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8分)主体措施政府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企业企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2分)消费者节约资源需要个人转变消费观念,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培养文明、安全和科学的消费方式。(2分)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2)请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8分)[来源:学*科*网](3)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公民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什么原则。(10分)[来源:Zxxk.Com]参考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8分)(2)低碳生活方式既节约了个人开支,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又是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消费对社会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低碳生活方式必然会引导社会生产走向低碳经济,使生态能源,低碳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8分)[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3)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也应该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减排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公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公民选择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10分)[来源:学科网ZXXK]4.昔日之“自行车王国”变身为“汽车王国”,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然而,由于准备不足,汽车与能源环境、道路、以及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汽车文明的缺乏使得醉酒驾车、飚车、无照驾驶现象屡禁不止。2009年8月15日起,席卷全国的整治”醉酒驾车”专项行动赢得广泛赞誉,人们期望此次行动能够成为全方位构建汽车文明的新起点,建立高效有序的交通管理、公平合理的路权分配、推己及人的文明意识、克制谦让的驾车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汽车文明。(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全方位构建汽车文明?(6分)(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与公民为构建汽车文明应做出怎样的努力?(6分)(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分)[来源:学。科。网Z。X。X。K]②汽车文明作为社会意识是汽车发展客观需要和的必然产物,全方位构建汽车文明将有利于解决我国汽车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分)(2)①政府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制定好汽车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汽车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文明水平。(2分)②政府应本着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肃查处交通违规行为,保证人民群众的出行权利和自由的实现。(2分)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要自觉树立文明意识,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交通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2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古往今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败的教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5.材料一鄱阳湖见证了人类理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网gaokao.eduu.com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地区列为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公里。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则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常识中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11分)参考答案:人们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决定认识)。(1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了实践。(2分)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受到认识主客体的限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2分)同时,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变化、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了。(2分)6.某班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老师给出了下列表格,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1)图1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图13,分析图12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甲组同学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尽管具有发展前景,但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同学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2)结合图表和甲组同学意见,运用经济知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谋划策。(8分)乙组同学找到这样一则材料,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是电池。国外专家把电动汽车的发展寄希望于燃料电池。而中国比亚迪汽车企业则打破常规,将原来自己的手机磷酸铁锂电池专利技术运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实验,开发出比锂电池性能更优异的高铁电池。(3)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关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研发之路。(8分)参考答案:(1)①中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但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低。(2分)②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增加,是因为与传统汽车相比耗能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小;在汽车总销量中所占比重低,是因为在价格,续航里程方面不占优势。(2分)(2)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推动电动汽车的消费需求,促进电动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