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1.行业背景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江苏省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作为江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措,明确提出在沪宁沿线建设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国际制造业。随着新一轮全球信息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扬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数字扬州”和独特的人文优势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在我市实施沿江大开发、大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在现有基础上,为承接发展机遇和规划布局、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进“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为实现“两个率先,苏中第一”的目标和跨越式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培植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必然选择。电子产业已成为支撑扬州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江苏作为电子制造大省,还突出存在着电子产业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制约我省电子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为满足我省电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省电子产品在国内、国际竞争力,增强我省的经济地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人才社会需求目前我国电子产业仍处于上升趋势,全省从事电子产业人员超过300万人,电子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维护一线技术人员按生产人员的2%计算,共需高级应用性专门人员6万人,年递增10%,每年新增岗位需求6000人,而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电子类专业年招生总和不足2000人,供求比1:3,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1.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1999年9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办以来,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紧紧围绕学院的“面向社会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突出能力训练;践行德育为先,提高人文素养;立足名城扬州,扩大辐射功能。”办学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已经向社会输送了8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10年来,本专业在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成果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有一支实力雄厚、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兼教师10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外聘兼职教师3人。(1)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2人,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15%。学历结构:硕士5人,本科2人,硕士以上占70%。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0%。(2)外聘教师。有学历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3人。3.具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施,优越的实验条件和现代化的教学实训室近年来,学院投入300余万元,先后建立了9个实验实训室。其中,具有60个工位电子产品装配流水线,整个场地的装修布置与实际企业的车间完全相同。每个学生在这条生产线上可相继完成万用表、调幅调频收音机、5.5吋黑白电视机组装与测试,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从而培养企业精神,塑造职业形象。4.推进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依据电子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设置课程,构建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6门核心课程中,有4门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和项目课程建设点,分别为:《C语言程序设计》2006年立项,《单片机应用技术》2007年立项、《通信电子电路》2007年立项,《电子设计自动化EDA》2008年立项。其中《单片机应用技术》于2009年建成院级精品课程。郭振民教授出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应用电子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系列教材的出版。截止到2009年12月,已正式出版教材13种,其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可编程控制器实验与实训教程》三本教材评为“2009教育部教指委优秀教材”。(三)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1.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电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尚需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还需加强。3.专业专任教师偏多,兼职教师少,应加大从电子企业聘请电子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4.应用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开发及教材建设仍滞后于专业发展。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思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突出两个特色(双证书与产学研结合)、建立三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四个环境育人(课堂教学环境、实验实训环境、社会实践环境、企业实岗环境)、狠抓五个工程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教育质量督导)。(二)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江苏电子产业发展实际,以培养电子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检测、维修、设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建立科学课程体系,建成校内校外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实验实训基地,传授先进电子技术,培养高级职业人才,建设省级特色专业。(三)具体指标1.建设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体现在高学历、高能力、高师德。高学历即实现60%以上达硕士以上学位;高能力即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素质,能胜任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授能力,具有生产指导能力;高师德即教师敬业爱岗,奉献精神强,工作效果好。2.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室和校外电子企业为平台,完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分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能力模块,实行模块教学、阶段培养。3.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定切实可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训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理论教学课程结构,加大实训实岗教学改革力度,强化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实行产学、工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4.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室以创建电工电子省级示范实验中心为目标,建设维修电工考核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实训室、电子测量与检测技术实验实训室、光电检测技术实验实训室等多个实验与实训平台。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实验教学质量大步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5.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现代化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多数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6、毕业生达到“精专业技术、懂营销管理、会外语微机、爱岗敬业、自主创业”的人才标准具有电子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电子企业工作的各种能力;外语、计算机应能达到省考试一级以上;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三、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完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室和电子企业为平台,完善“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分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能力模块,实行模块教学、阶段培养。“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将学生在校3年(6学期)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1学期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具有基本的认知过程,第2、3学期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进阶式”训练,掌握电子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假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和参与生产认知实践,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第4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企业进行相对集中的实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准技术员身份开展工作,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第5、6学期除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外,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把上岗就业作为评价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实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通过3年不断线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带薪上岗工作,使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实现免费或低学费接受职业教育。2.课程体系建设针对电子生产调试、电子产品维修、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营销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着力寻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拓展技能的相关课程协调开发的平衡点,突出职业性,把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结合,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重组教学资源,培养“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发展后劲足、综合素质高”的新型电子技能型人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以电路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主的主干课程基本框架,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等辅助课程灵活组合,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主干课程;以计算机网络、PLC原理与应用等拓展知识和视野的选修课程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电子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以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线,校企合作、行业合作,全员参与,打造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内容紧跟电子产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根据江苏省电子产业生产实际和维护需求,增加C语言编程方面的内容。建设具体目标:申请省级精品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建立仿真化的教学环境,编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材,制作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2)电路与电工技术。增加电工技术方面的内容,使电子专业的学生能胜任维修电工的岗位。建设具体目标: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制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立体化教学。(3)模拟电子技术:弱化公式推导等内容,讲授基本电子器件知识,突出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知识。建设具体目标:制定能力模块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开发多媒体录像、课件、电子教案。(4)数字电子技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企业生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具体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材,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制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立体化教学。(5)C语言程序设计:建设具体目标:制定能力模块教学目标,编写特色实用教材,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开发多媒体录像、课件、电子教案。(6)新课程开发。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拟开发《智能仪器原理与应用》和《传感器技术》2门新课程,表1。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拟开发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课程名称进度建设内容负责人1智能仪器原理与应用2012.8制定教学大纲、编写院内教材、实训指导周越2传感器技术2012.8丁红4.特色教材建设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完成课程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积极组织编写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重组教材、实训教材、新开发教材),制作多媒体教材。利用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合作的“21世纪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单位的平台,以精品课程来引领推动教材建设,结合专业建设,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组建多元化编写队伍,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工学结合”教材3本,其中1本达到省级精品教材水平。5.教学内容改革积极开展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教学改革。(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建设目标为了保证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继续充实实验、实训室内容,完善功能,建立起以完成应用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服务产业开发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体系,在实训条件、功能发挥、技术先进程度上与本专业科技发展相适应,将其建设成为我省技术领先的实践教学场所,使该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的比例达到100%以上。同时又能够发挥区域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产业示范、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承担相关技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