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一)多认少写,认写分流保证低年级学生尽快实现独立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符合语言文字自身规律。(二)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识字与写字(三)汉语拼音作为工具课标没有单列反映出这样的理念:汉语拼音的作用在于认读汉字和查字典,而不再与阅读、写作联系。(能读准声、韵、调、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拼读音节,书写音节)处理好阅读与识字的关系《课标》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阅读时力求把识字贯穿在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但是课文是有情景的,感受课文的情景,才是有效的阅读。所以在阅读时,组词、找近义词,反义词,指导写字,辨析形近字,都要把握好合适的“度”写字低段掌握笔画、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看结构看宽窄看难写易错的地方)中高年级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在课堂上要板书示范,重点是怎样用字,不写别字;坚持写词语。在词语中,句子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写字。(中熟练写高有一定速度都有美观的要求姿势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1-3有田子格,3-6方格)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低段)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低学习中高段“用”中段加了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低段重在读,不要急于分析理解。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要求不高。中段注意段的训练,读懂每个段。高段重在篇。)读懂一段话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就拿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第二段来说吧,这一段的文字是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我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呢?生:我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显然孩子并没有完整读懂这段话,甚至第一层意思都没有读懂,我接着引导:请同学们读一二三句话,这三句话讲什么?”生:“我发现草地会变色。”草地会变色中的“变色”是孩子的第一个概括词语。但还不完整,我接着问,这段仅仅写了“我发现草地会变色吗?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余下几句话来说说。”生一:“还写了我是怎么发现草地变色的。”生二:“也就是草地变色的原因。”师:现在谁来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什么?生:这段话主要写我发现草地会变色和变色的原因。师:孩子们,我们刚才是怎样概括出这段的段意来的?生一:要读懂每句话,注意每句话的联系。生二:“看看那几句话讲同一个意思,先概括出来,然后把几个意思连起来。”师:“读懂每句话,把每层的意思连起来,这是概括段意的方法之一。”对于中段的孩子,概括段意才起步,要用充足的时间加以训练,同时把概括与理解、读书相结合。比如上文讲的《金色的草地》老师还可以引导师:我发现草地会变色是怎么变的呀?生一:早上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晚上是绿色的。生二:蒲公英的花朵张开草地就变成金色,蒲公英的花朵合拢草地就变成绿色。师:草地早中晚的颜色居然各不相同,蒲公英的花朵居然可以张开、合上。这是多么奇异的景象,又是多么美妙的发现,你能读出“我”的这种美妙的发现吗?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独特的感悟诵于语言文字中,真正做到概括、理解、诵读相结合;教师、学生、文本相对话。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著名作家王旭峰说过:“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低段教师重在培养兴趣,欣赏孩子的写话,激发孩子想象,要求利用平时的积累把句子写通顺,连贯就可以。写话看图说话仔细看表现生活合理想看懂图意清楚说(想做说)顺序漂亮写联系变化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4.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观察、思考、表达、创造)一、从生活入手,培养孩子写话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一语道破天机,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我们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的素材。比如在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时,我事先让孩子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怎样进食,怎样嬉戏等。由于孩子们事先有了生活的体验,所以他们在说的时候就乐于表达,写的时候就会不拘一格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二、利用、挖掘教材语言,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读写真的不能分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有代表性的词句,段落,文章,让孩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孩子们发现课文第四段先总写鱼“成群结队”的多;然后分别写了鱼的样子;最后总写“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我就让孩子模仿这种连句成段的方法去写“公园里的花呀,森林里的树呀,操场里玩的孩子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