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曲折有条,端方非额”——“中国园林博物馆”设计方案TheDouble-winbetweenArchitectureandLandscapeGarden:ConceptDesignofNationalMuseumLandscapeGarden2011年初,“第九届中国园林博览会设计成果展”在北京首都规划展览馆开展。其中定位于公益性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简称“园博馆”)是第九届园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2013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园林博览会的点睛之作。笔者有幸参与了此项目的方案征集、展览及延至2011年5月的设计深化工作(图1~3),并多次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及专家的好评。立意题目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中国园林”表征了其特质性,撰文李东哲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负责李东哲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负责李存东史丽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5月而“博物馆”则定义了其功能性。基于中国园林的特质,未来的园博馆其趣味应恬静淡雅,其风度应浪漫飘逸,其气质应朴实无华。中国园林的发展特色是循着绘画脉络发展的,追求“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图4)。我们认为园博馆的设计同样应从“外”、“内”两大方向入手,即用地条件的限定与中国园林的特性。园林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园林之美同样是东方哲学之美。未来的中国园林博物馆将园林文化浓缩展示,给人们提供超越时空的、真切的园林体验。图1鸟瞰夜景图1鸟瞰夜景图2园林博物馆人视日景图3人视日景图4南宋马麟《静听松风》199相地1用地及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用地位于园区西部,鹰山公园脚下(图5);东侧以园博轴同园区相连,园博园后将建设跨越永定河的京周新线;北望永定河;南临射击场路,园博园期间此处设有园区次入口。2规划研究项目扩大研究范围向西至鹰山山脊,向北至永定河大堤,包含了园博园内的重要制高点——永定塔及永定阁。此范围被铁路边线、塔、阁等外界要素自然划分为三块:铁路线以西,塔及阁周边形成郊野区,为突出塔及阁的景观地位,造景手法仅限于整合地形、植被,形成大尺度郊野公园游览区;铁路线以东,因借与铁路之间的绿化隔离,设置高大浓密的乔木种植,形成用地边界的森林景观;建设用地北侧临河的滨水区,结合永定河的水体资源,设置滨水景观带,绿植以低矮灌木为主。三者共同形成以植物林地为主的外围底景。内侧靠近用地红线处,依据地势采用微地形及园林种植手法,分隔室外展园。在主体建筑内利用建筑的围合设置中庭,从而由外向内形成自“囿”而“园”再“庭”的空间尺度层级(图6)。立基1用地红线拆解建设用地红线呈不规则形态,南部平坦宽阔,适于建设园博馆主体建筑,北部用地狭小,相对高差较大。本项目将建设大量室外展园,地理方位的南向是项目内在的重要因素。垂直于用地东边的园博轴在展会期间将输送主要人流至园博馆区,而展会后平行于用地东边的京周新线同样界定了用地东边的重要地位,从而确定了一个北倾东30°的构成体系(图7),两个体系相结合形成用地的逻辑建构。2设计理念本案选择正方形为建筑生成的母题。正方形至简至诚、中而不偏、可左可右、可展可收、品性无邪,有中国文人的精神。同时,正方形的丰富组合能体现园林“端方中须寻曲折,到曲折处还定端方”[1]的空间意境(图8)。简单纯粹的正方形使建筑具有强烈的识别性,满足了园博馆作为传播展示园林文化这一重要场所的要求(图9)。同时,正方形的建筑平面适应博物馆的功能需要,便于高效利用空间。法式1概念生成顺应基地二元构成逻辑,建筑主体采用边长为145m的两个正方形组织空间与功能:正南方向正方形厚重而开放,展示古典园林;北倾东的正方形轻灵而闭合,展示现代园林与理想家园(图10)。两个正方形体量之间展现了不同的对比关系,如内与外、看与被看、主与从、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高与低、仰与俯等(图11),体现了东方哲学的思辨与深邃的内涵。2建筑造型建筑整体展现为两个“正方”的组合,既是内部体系的外图6景观层次分级图7红线用地拆解图8博物馆平面局部图9园博馆意向图10展示内容示意图5园博会规划总平面图图11概念对比200显,又暗合了传统“双胜”的造型。建筑内部的空间构成同样采用不同尺度“正方”的叠加与组合。每个正方体都有自己的尺度,传递各自不同的信息。各种各样的单一体验盒子隐藏在整个园子的各个角落,被精心设计过的第二自然所包围。分布于建筑场内各处的间隙空间,恰如园林之中的间隙,带给建筑以丰富的样貌。室内,风景自然融入,体量的存在感不知不觉消失,四周的植物、清新的空气和陈列的展品浑然一体。漫步其中,不知内外。粼粼波光,斑驳树影(图12,13)。造园以历史名园为蓝本,室外展园以突出园林四大要素为主要特点,分别为展示建筑结构精妙的清“梨花伴月园”,展示植物与地形围合的宋“董氏西园”,展示水体造景的唐“绛守居园”,以及以结山构石为特色的明“东园”。室外四园分别坐落于避让城市道路的主体建筑西侧与北侧,并借助主体建筑及微地形形成独立组团。将前期策划确定复原建造,反映时代特征的唐山池院、宋独乐园、清半亩园设置于主体建筑内部围合的庭院中。中庭、内园、入口庭院、室外展园、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等诸多园林组团共同形成“园罗棋布”的园博馆整体形态,而各园之间通过景窗、对位、轴线等手段形成空间的互相因借(图14)。架屋1平面布局建筑主入口设于东侧,迎向园博轴。依据展陈内容将建筑划分为两部分:“古典园林”设置于南向下沉的厚重正方体中,“现代园林、理想家园”设置于偏东漂浮于绿地之上的轻灵正方体中。展厅主体为单层,局部两层。展厅之间通过室外连廊沟通。临时展厅、科普教育区、4D影院设置于用地东侧,并在庭院中有独立出入口。行政办公、科研及设备用房设置于东北,在北侧设有独立出入口,设置地下车库。藏品管理、地下库房设置于用地西南,并设有独立出入口。2室内流线采用园林式入口,观众经院落沿廊墙进入公共大厅。在空间的压缩与放大的对比中,先期感受园林空间特色。再经序言厅进入位于标高-2.00m的“古典园林”展区,沿顺时针方向参观。本区域以时间为轴,展示自先秦以来直至晚清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穿插以“文人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园林理论”、“园林流派”等专题展厅。中庭中设复原重建的历史名园。结束此部分参观后,观众可沿公共交通到达+3.00m标高,进入“现代园林、理想家园”展区,依次参观中外园林交流展厅、现代园林展厅、理想家园展厅,之后继续进入4D影院、科普教育区、临时展厅及室外中央景园。图14轴线分析图13展厅空间意象图12中央大厅效果图201园博馆各组成部分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可保证参观流线不重复,又给观众以自主选择参观次序的可能(图15,16)。3开放空间与室外流线为体现园博馆的公益性,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采用不影响封闭管理的全方位开放策略,其各个中庭、庭院在建筑闭馆期间仍可开放给市民参观。市民可以由主入口庭院的室外空间进入中央庭园,并由中央庭园的西北出口及西侧和北侧建筑底部架空空间进入室外展园或通向永定塔及永定阁。对复原重建的建筑中庭内历史名园,市民可以通过空中室外廊道观赏。无论开馆闭馆,市民均可在园博馆中体验步移景异的观景流线,俯瞰庭院,远望鹰山,游园戏水,这里将成为普通市民的乐园。展陈园博馆所展示的是一种需人们充分利用各个感官去体验的特殊展品——“园林”。按园博馆前期策划,展陈布局分为三大部分: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理想家园,并分别以时间为轴,系统展示、深入剖析园林文化,全面系统解读园林体系,这必然要求建筑空间与展示内容高度统一。博物馆主体由不同尺度大小的正方形展厅构成,使得展陈中分解展示迥异的各个园林要素成为可能,各种盒子与庭院的组合共同完成对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的整体展示。展陈手段采用实物、书画、沙盘、烫样、数字园林、气味、声音、复原局部园林等。同时,按时空特点设置室外展示内容,实现室内外展示的完美结合(图17)。回顾回顾方案的创作过程,我们最初设定两个基础的设计目标:首先是园博馆需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我们想去寻找传统文化的空间特质;其次,园博馆所展示的园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展品”,园林是“替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园博馆中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的互动,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选择了两个手段:其一,调整朝向,在建筑中引入正南的朝向,有了正南,就有了合理的阳光,就可以体会园林中正确的光影流动;其二,开放空间,在确定朝向的基础上,将展示空间尽量打开,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消融。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画入园,园林如画,人在画中游。穿越时空的园博馆,如画面上的一方赏印,安静而内敛。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园博馆将是园林与建筑的双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双赢,相得益彰。第一作者简介李东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三室建筑师,获天津大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作品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及第二小学、唐山学院图书馆、航天五院天津基地综合服务楼等。参考文献[1]园冶注释.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图17展陈空间概念图16“廊”的对景语言图15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