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6课助读新课启航整合技法指导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第26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本文大致是开元二十年前后,李白“酒隐安陆”初期所作。李白来到安州住在安陆县西面白兆山后桃花岩下,过着隐逸读书的生活,并以安陆为中心,经常到各地漫游。他曾到过汝海、洛阳,据记载:“春日桃园”是汝州八景之一。所以有人认为这篇小序写的是在汝州宴游之事。李白在这一时期常与同宗兄弟来往,写给从弟幼成、令问的诗文现存有四五篇。序文中所说的从弟应该就是幼成、令问等李白的叔伯兄弟。本文抒写了作者与堂弟们春夜宴饮于桃花盛开的园林,赋诗咏怀,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看似思想境界不高,实际上并无消极思想,而是表现了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缘由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春天美景,自然绚丽宴乐群俊毕至阔论清谈赏花传杯赋诗罚酒一、通假字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通,二、古今异义1.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比喻暗含的意思;关于事情的做法2.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义:今义:几何学叙畅叙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多少三、一词多义1.逆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_______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__________2.若①浮生若.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_______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________动词,迎动词,违背名词,叛逆动词,像代词,你3.假①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_______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__________③乃悟前狼假.寐(《狼》)____________4.伸①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_________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兵车行》)__________动词,借动词,凭借形容词,假装动词,抒发动词,陈述5.良①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__________②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并序》)_________③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______________副词,确实副词,很形容词,好的,高明的形容词,美好的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诗:(2)名词作状语古人秉烛夜.游夜:作诗,咏诗在夜里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咏:(2)动词的使动用法飞.羽觞而醉月飞: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幽.赏未已幽:诗歌使……飞,快速传递幽雅的景致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者……也”,表判断)②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况阳春(以烟景)召我”]②大块假我以文章[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大块(以文章)假我”]1.文章集中叙述了这次桃园夜宴之乐,“乐”的缘由有哪些?明确:从兄弟们个个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敏、多才,能在宴席上主客一同吟诵诗篇,这当然是“乐事”之一。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适意地高谈阔论,进而转成了辨名析理的清谈,这是“乐事”之二。他们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光下不停地传杯递盏,这是“乐事”之三。文章最后,写大家举杯痛饮,酒酣之后情绪达到高潮,于是就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他们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四。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赏析它的精妙之处。明确:(1)两句用词精妙,“阳”字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烟景”一词将花、柳、山、水等所有自然景物因地气上升而阳气蒸腾的奇特景象概括出来;“文章”一词则概括了春日花繁叶茂,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那“阳春”是有情的,它用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它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主客体便融合无间了。明确:作者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道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而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因而读来并不低沉,这也反映了李白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3.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1.善于用典本文运用了多个典故,如“浮生若梦”“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等。这些典故曲折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言说的内容,因而言简意丰,蕴含深厚,语言十分凝练。我们平时多积累典故,写作时便可灵活运用。2.情景交融,景美情浓作者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美景与兄弟们的雅趣融为一体,充实了文章的内涵。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分析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一、关键词是突破口,正确理解可以化繁为简既然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都会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也分布较广。但是,有错的选项不是每一个点都分析概括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例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解析]关键词是“下”。“诸为里侠者皆下之”的意思是“那些在乡里当好汉的人见到他都要退让”。“下”有“降低身份与人交往、谦恭待人”的意思,进一步引申,就有了“退让”“避让”之义。在选项中,“下”被想当然地理解为“瞧不起”。其实,在文言文中,表达“瞧不起”“轻视”之意常用的是“易”和“少”而不是“下”。【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解析]关键词是“欲”。原文中“其子欲鸣诸官”意思是“他的儿子想把这个医生告到官府”,选项却说成“驼者之子把‘驼医’告到了官府”。【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解析]关键词是连词“而”。根据原文,服丧期间,王戎表面上“不拘礼制”,但实质极度悲哀。因而“饮酒食肉,或观弈棋”与“容貌毁悴,杖然后起”之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中“以致”应为“但是”。二、重点句是抓手,牢牢把握可以看清文脉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同于翻译,后者重在准确地表达原意,讲究字字落实;前者重在对原文内容(事件、人物、观点、情感等)的梳理与整合。因此,解答这类题要求我们鸟瞰全文,把握整体。理清全文线索、关系、观点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抓重点句,牢牢把握它可以看清文脉,从而准确判断分析与概括的正误。【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狐)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解析]重点句是“于是渐不信狐”。这句是对前面狐狸两次泼墨于叶公文章之上的小结,表明郭生对狐狸渐渐不信任了,选项中说“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显然与“渐不信狐”相违背。【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今定国以余故得罪……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B.作者在评论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解析]重点句是“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其中“叹”直接针对的是“自恨期人之浅”(后悔自己看人太肤浅)。这样,选项中“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就是明显的错误了。【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解析]“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是总结句,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选项A说“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并不赞赏”与这个总结句相抵触,错得非常离谱。三、写人叙事有头绪,理清关系以防错位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涉及人物关系,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局,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成为分析与概括类试题“青睐”的对象,常见错误有以下三类。1.时间错位。将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归于同一时间,或者将此时发生的事说成彼时发生的事,提前、推迟、跳跃、乱序是时间错位常用的方法。【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三世祖讳麟明……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颍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C.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解析]从时间上看,“官永平郡司训”在“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之前。“官”是动词,“担任……官职”之意;“迁”即“提升”;“最后迁”与选项中“为官即赴”相矛盾,这是将时间提前的例子。【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解析]高进之的父亲救友人之妻而杀人,亡命江湖在高进之十三岁之前;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安葬完母亲才去四方寻找父亲。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在选项中被“一锅煮”了,全成了高进之十三岁时的事,这是将时间推后的例子。2.人物错位。最常见的是张冠李戴,其次还有把许多人名下的事说成一个人的或者反之。【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应原文】……有吏主仓十年,(韦)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