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16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长徐荣凯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是关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请各位代表连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奋力开拓,“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新世纪的头五年,是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年。在中共云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严重自然灾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影响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等困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进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山川秀美,云岭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全省经济增长先后经历止跌回升、巩固成果、加快发展三个阶段,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初步预计(以下同),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以上,五年中相继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年均增长8.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00美元。财政总收入连续登上500亿元、600亿元和700亿元三个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工业经济效益逐年好转,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大幅增长,省重点支持的30户大企业全面盈利。银行、保险、证券业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做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特征。粮食连年稳定增产,产量跨上1500万吨台阶,特色经济作物、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劳务输出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2%。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0%。支柱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烟草产业创造新辉煌,累计实现利税近2000亿元。花卉、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00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分别超过6700万人次和150万人次。矿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增长4倍多。电力新增发电装机570万千瓦,是“九五”新增装机的2.5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8亿元,是“九五”的1.8倍,年均增长16.5%,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600多亿元,是“九五”的2.3倍。投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民间投资大幅增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出境出省通道逐步完善。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400公里,是“九五”末的2.75倍。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327公里,新增238公里。民航机场达到10个,开通国内外航线160多条。新增内河航运通航里程1184公里,澜沧江成为重要的国际水运通道。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1座,新增水利水电蓄水库容21.7亿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通信条件明显改善,每百人拥有电话34部,比“九五”末增加22部。(四)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78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6%,保障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594项,13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其中,我国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利授权6000多件。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普九”县达到112个,增加24个,人口覆盖率86%,提高14.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改造中小学危房369万平方米,200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33.7%,提高8.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9%提高到12.7%。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初步建成一支门类相对齐全的人才队伍。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食品药品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新建700多所乡镇卫生院。20个试点县的60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以上。文化发展硕果累累。大力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二期、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社区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对外文化交流等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2%和93.5%。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云南映象》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良好氛围。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人民身体素质有新的提高。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残疾人奥运会和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取消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免征农业税,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27亿元,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6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启动,粮食流通体制和供销社改革不断深入。三年深化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08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断规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更加完善,欠发工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了财政专款切块直接安排到县的试点工作。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拓展了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行价格听证和公示制度,公共事业收费等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退免税额增长1.3倍,边贸人民币出口退税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努力扩大对外交往,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比“九五”增长75%;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13.8亿美元,增长1.4倍;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25亿元,增长3倍。(六)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39万多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是前24年的2.9倍。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五年下降3.48个千分点。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确保了重大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实现占补平衡、补大于占。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造林4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50%,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列入监测的主要城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制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94万人,有30多万特困农户告别杈杈房、茅草房,贫困地区建制村通路率和通电率分别达到75.3%和9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4.3平方米和1.8平方米,人均储蓄存款增长1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八)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双拥共建继续推进。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问题广泛征求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建议。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批评、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采纳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政府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47件地方性法规,发布37件政府规章,废止34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认定90个省级单位的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减少43个,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颁布实施了公务员八条禁令,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得到改进。“四五”普法教育圆满完成,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九)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平安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城镇就业服务网络,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和矿山的就业模式,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社会保障投入640亿元,是“九五”的2.5倍,年均增长16.5%,占财政总支出的21%。“两个确保”成果继续巩固,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制度继续完善,社会保险费实现了统一征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口社会救助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完成了大姚、鲁甸、德宏等灾区的恢复重建。连续四年实施“民心工程”,每年为人民群众办8∽10件实事。建设了1500个温饱村和安居村,重点扶持2000个特困村。建成沼气池87.6万口、太阳能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改灶23.6万户,农村电网改造新增120万用电人口。解决了388万人的饮水困难。改造、建设了1061所乡镇卫生院和1500个边疆民族村卫生室。为247个建制村修通了公路,兴建了100个乡镇客运站。取消了一批涉及交通运输、住房建设、教育等方面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项目。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强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70万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建设廉租房9万多平方米,解决了部分城镇贫困居民的住房困难。确保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发放,兑现了重点工程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民心工程”的实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保持了社会稳定局面。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高于全省水平。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毒品和艾滋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加强了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各级政法机关执法条件明显改善。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坚决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严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财政收支增量双双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7%,社会消费品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