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地理高考试卷(全国卷Ⅰ)分析及2007年地理高考复习建议湖北省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印达武第一部分2006年地理高考试卷(全国卷Ⅰ)分析一、地理部分答案与解析(答案用黑体字斜体)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解析:吉林省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有中国的“玉米带”之称;江西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种植为主,河南省的小麦、玉米产量均高。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解析:安徽省位于中部,南北地区过度地带,水稻、小麦均高。本组试题相对简单属于容易题,基本上是送分的,难度很低,主要考查了我国三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3—5题。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2-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赤道地区降水最多、副热带地区和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气温最高,两极地区气温最低;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两极地区雪线最低;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解析: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水汽含量较少,雪线最高,两极地区雪线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解析:读图便能得出答案。本组试题属于一般难度考查气候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对坐标曲线图的阅读能力。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6-8题。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①13.214.2269.621.52.26.7②30.73.7324.939.725.79.7③7.11.8917.751.112.518.7④8.530.717.320.655.36.86.表1数据表明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解析:核电消费总量最大的为②;石油消费总量最大的为②;天然气消费总量最大的为②。7.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解析:中国以煤为主,美国能源消费最多,日本单位GDP能耗最少,剩下④为俄罗斯。8.人均消费能源较为相近的一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人口约3亿、日本人口约1.2亿、俄罗斯人口约1.4亿。本组试题属于较高难度题,考察能源分布特点及其表格数据的阅读,结合当前能源安全这一热点问题,体现高考“不回避热点”这一命题思想,四个国家属于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需要重点把握的八个国家之中。-3-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9-11题。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解析:10月14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18时前已经日落,故甲地看不到日偏食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A.地方时B.西10区的区时C.西9区的区时D.西8区的区时解析:与北京时间相差16小时,故为西10区的区时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A.0小时B.1小时C.2小时D.3小时解析:乙地能看到日偏食,乙地在180°经线附近,与西10区的区时相差2小时。本组题目为考生给出了一种新的情景(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虽然给予了考生陌生的知识背景,但是这只是表象,而题目的实质并不需要考生懂得日偏食产生的原因,其目的在从考生的生活地理知识中来考查高考考试大纲中有关“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等内容。题目中出现了“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等相关内容。但是图示区域(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及阿留申群岛)的时区划分较为特殊——阿拉斯加州:大部分为西九区(-9)使用阿拉斯加标准时区;小部分为西10区(-10)使用夏威夷-阿留申标准时区(阿留申群岛,西经169°30′以西)。加上题目中涉及到6个时间信息,区时和地方时交叉,信息量复杂而且跨度大,综合性强,需具备很强的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在高考过程中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选择题部分总体看,难度由低到高,给学生答题带来方便,作为文综题的开始部分,有-4-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考试状态。都考查了最主要的主干知识:农业、气候、能源、时间计算。第1-2题,依据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判断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区;第3-5题,依据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判断它们的分布规律等;第9-11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有区域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图表,内容简洁明了,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科学的规律。从题图搭配的形式上看,主要是一图多题。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以上两小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区的分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的地形图,属于识记内容,难度很低。(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风力较大、河流湖泊较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本小题考查区域地表特征或者说是其自然地理特征。(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沙尘暴多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风力较大、沙尘易扬起。-5-本小题为成因分析类题目,注意按要求说明“自然原因”。(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一定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12次。本题依据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分布图分析说明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成因和时间变化规律。今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频繁,结合时事热点为背景,考查主干知识——气候中的气象灾害。沙尘暴的相关知识作为教材上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弄清楚荒漠化的形成条件、成因和时间变化规律之后,作个简单的知识迁移,本题就迎刃而解。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致之一。作为第(5)小题是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只需要记住明王朝灭亡的时间可以通过坐标图迅速作出正确结论,这里可能提出今后文科综合命题的又一方向,“少拼盘,多炒菜”可能会逐渐形成为综合题特征表现。本题的难度不大,属于一般难度的题,但是要得高分不容易,需要学生全面把握沙尘暴的具体知识,平时学生在复习时要关注时事新闻里能够“地理化”的知识,从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综合把握。39.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图9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1)比较图9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A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有三个不同的航运方向。E位于河流入海口,可以海运与河运相结合。注意城市区位因素中的河流因素的类别与表述。(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6-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本小题属于识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本题依据中国清代通商口岸分布图分析说明铁路线的分布,城市与交通的区位条件等都有突出的空间性,使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地理特征较好的落实到了具体的区域之中。二、试卷结构分析题号分值主干知识考试内容教材归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14农业粮食作物的分布必修下√24农业粮食作物的分布必修下√34气候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必修上√44气候雪线的特点必修上√54气候三者的关系必修上√64资源能源消费特点初中区域√74资源四国能源消费初中区域√84资源人均能源消费量初中区域√94时间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必修上√104时间区时的计算必修上√114时间地方时的计算必修上√36(1)4地形盆地的分布初中区域√36(2)6地形盆地、高原、平原的分布初中区域√36(3)7环境地表特征的描述选修二√36(4)14灾害沙尘暴的成因分析选修二√36(5)5读图读图能力的考查√39(3)6城市城市区位因素中的河流因素必修下√39(4)8城市城市的区位因素的全面考查必修下√39(5)6交通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初中区域√1006040三、试卷总体分析与评价1、注重人文强调综合今年地理考查知识点和去年相比变化较大,去年自然地理部分的考点占70%左右,今年则是人文地理比重上升,难度比去年下降。自然地理中往年的重点知识点,如地球运动、洋流等有难度的题目考查较少,而如农作物分布、能源消费地区分布等人文地理考点,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区位的分析能力。学科综合从“拼盘式”到“一锅烩”。今年的考题中有两道提问,体现出学科内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交叉结合得十分自然。如看图指出“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发生了多少次?”学生如果记得历史中明王朝灭亡的年代,那么这道题的分值就可以拿到。以往的考题都是一个材料,不同的学科分别发问;今年的考题则是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7-2、突出基础注重思维试题体现了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选择题的1、2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谷物的分布,只要把握南方以水田为主,其次便是小麦,华北平原多冬小麦,北方多小麦和玉米;当然也要知道各省所在位置才可以正确的判断;第6题对能源消费构成和能源消费量两个地理概念的考查;考生在解题时,因两个概念的区分不清,而极有可能导致失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高考地理对考生细致的学习心理品质的考查等;36题的(1、2)小题,是考察学生对我国地形分布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6题的(3、4)小题,是考查学生关于沙尘暴发生时空特点与成因的基础知识;39题的(3、4、5)三道小题是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和我国铁路线分布的最基础的知识。3、贴近社会关注热点试题体现了对社会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重要性。例如,第36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为背景,对沙尘暴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4、注重读图表考查能力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8幅地理图表。图像设计新颖,所示信息或真实或虚拟都与中学地理主干知识有足够的关联性。一方面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幅图表都蕴含了很多的信息,怎样根据需要提取和组织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是地理重点培养和考查的内容。今年考题比较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