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E-mail:shaoquan@bnu.edu.cn导论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内在地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中国化和为什么要中国化?导论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苏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本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西方的历史、文化、思想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宗教文化导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进程逻辑方法:理论成果文化阐释: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研究导论学习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视角,以专题研究的方式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历史进程的概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逻辑体系及其在历史中价值、对社会实践和指导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将思考的范围扩大至中西文化、历史与现代的接续、政治斗争、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导论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专题二:西方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专题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专题五: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专题七: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八:复习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概念毛泽东《论新阶段》:“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特性:即中国历史和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中国人熟悉和听得懂的语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按中国的需要和特点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最终具有中国的表现形式、内容范畴、话语系统和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即在不同民族具体情况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民族化和具体化,民族化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体化强调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回答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为人民大众充分理解、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问题,提出救国方案中国共产党成立,确定革命纲领,讨论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历史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分析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逻辑的方法文化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改造社会现实需要三者之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及其影响未来学结合当代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法西方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的树立马克思主义初步研究和运用“三大论争”中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论战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梁启超:要国家社会主义,不要极端社会主义,反对孙中山“社会革命”主张刘师培: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混为一谈,成为完全的空想章太炎:反对纯粹社会主义,其实质是社会改良政策孙中山:三民主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朱执信:论述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制度,承认但限制私有竞争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及其三个效果陈独秀“新青年”:现代国民应具有的文化意识,儒、释、道三种文化观念引导人人做君子、神仙,做看做红尘的智者,所以没有人以独立人格为争取民主的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无法实现民主的根因新文化运动的三个效果彻底反封建或全盘反传统,强化文化更新意识激烈反传统呼唤思想革命、观念更新,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西方文明造就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三大救国论,即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没有找到主要矛盾胡适的自由主义理论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脱离国情、软弱无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没有严密论证,加上其较早去世,思想被泛化、儒化、专制化,被马克思主义超越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陈独秀、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从启蒙到革命陈独秀、李大钊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共有赞成人民革命的思想基础(求解放的自由观、非贤能主义的平等观和将文化启蒙和政治改造相联系),这使他们的文化改造本身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陈独秀、李大钊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发生了同样的变化,更加注重社会层面的民主和科学精神陈独秀、李大钊从启蒙走向革命的思想变化不是对之前启蒙思想的一种否定,而是逻辑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从主张启蒙到投身革命,是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的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的树立,是指马克思主义被一批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真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工具接受下来,指导和改造中国社会的行动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并不是李大钊,但李大钊接受并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树立在中国,是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代表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都前所未有李大钊在研究和理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同时,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普遍指导意义对非马克思主义者及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出少有的宽容态度李大钊开创了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研究和运用李大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学说,重要的是意识到中国应当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的关系,从经济角度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说明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就从中国的实境即实际需要出发来理解和运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研究和运用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引入马克思主义不是当做学问或教条,而是当做解决中国问题的工具,这种理解代表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取向在“三大论争”中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三大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否采取社会主义之争和是要社会主义还是要无政府主义之争李大钊批评胡适反对谈主义的观点,指出要解决社会问题,首先要使这个问题成为社会上多数人的问题,要用主义解决问题陈独秀批评胡适和无政府主义者脱离政治的观点,强调人类不能脱离政治生活,但不是做官、争地盘的冒充政治李达区分社会主义诸种派别,辨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种妥协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在文化论战中阐释马克思主义东西文化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西文化孰优熟劣瞿秋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文化,给文化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瞿秋白肯定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共同规律,东西文化差异只是时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文化所在国家社会经济特点决定的,这就突出了经济因素对于文化或在文化当中的根本地位瞿秋白断言,中国当时文化的重要因素为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畸形的封建制度”和在国际上所处的殖民地位,封建制度与帝国主义“混合的演化”,成为现代革命的渊源只有扫除东方文化中的恶性、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度、帝国主义势力之后,才能真正保障东方民族文化局的发展,同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造成资产阶级专制,已经成为破坏人类文化进步的恶魔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的概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具体化为带有中国特征、与中国问题紧密相关、能够而且真正解决了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和原则,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民族资本的软弱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形成: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基本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走向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的近代国情和革命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统一战线理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国防与对外关系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的中国文化起源: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国古代农民的造反精神和传统毛泽东思想的家族文化影响:重实践、经世治用,圣贤伟人倾向五四思潮和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转变从倡学救世到关心政治:从求知为主转向以践行为主从追模圣贤到立足民间:平民立场、“大众”思考逻辑、平均主义从探索真理到改造世界:通过学理的改造,改造国家和民族的面貌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文化毛泽东的伟人气质和文化观的来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时代价值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抓住了20世界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民族心理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独立民族意识、摆脱愚昧和建立个人的合理性思维、实现社会平等增进普通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意识问题,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注放了活力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使马克思主义取代传统文化和旧中国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在历史上首次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主体、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政治的热情排除了外国势力和传统的的地方政治势力和宗法势力,使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调文化革命性产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有经验也有教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意识的由来华夷之辨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主义观中国共产党是在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语境中体认自己的民族意识“世界革命”眼界的民族革命意识“以民族为中心”的反霸权全球战略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反霸权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人民民主制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