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戴兆国安徽师范大学思政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识•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进路•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界定: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整体性: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互为进程,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当直面人类重大问题。•三个逻辑:全球化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发展的逻辑•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全球性风险,文化交流与文化霸权,交往与不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顺应历史潮流,对全球化要有批判意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伊格尔顿。•反对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今天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时代,失去了用武之地。•反对观点之二: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有些道理,但是无法付诸实践,一旦实践,其结果是恐怖、独裁和暴政,或者说僵化的社会主义。•反对观点之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铁律。•反对观点之四: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之梦,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无视人性的险恶,整体思想的荒谬和不切实际。•反对观点之五:马克思是经济决定论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观缺少对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的认识。•反对观点之六: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蔑视宗教,对人性的认识非常冷酷。•反对观点之七: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对阶级问题的痴迷,具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如同邪恶的资本家一样,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凭空想象。•反对观点之八: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反对观点之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而强大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是: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反对观点之十: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政治左派适合后阶级、后工业化的时代。•(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1.从历史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四种观点•一是中国人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人读不懂马克思主义文本•三是即使读懂了也不可能中国化•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具有消极面•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源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哲学的自身发展:•现实实践说;综合创新说;体系完善说;文本解释说•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问题可否与中国文化关注的问题有接续的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含义中,应当有两个理论的前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世)性的特点,存在中国化的可能。其二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创造,需要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文化。核心问题之一:异化与人性•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四阶段三形态说•第一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主题是启蒙和救亡•第二阶段:1927-1949年,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第三阶段:1949-1978年,革命压倒建设•第四阶段:1978-改革开放时代(启蒙的问题?)•第一种形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的毛泽东思想•(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被选择,第二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种形态毛泽东晚年思想(受唯意志论影响)•第三种是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条进路•(一)唯物史观理论的接受、传播与阐释•1.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实现民主和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论争•2.唯物史观与六经皆史•“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国的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政治、法度、伦理、道德、学术、思想、风俗、习惯,都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作他的表层构造。”李大钊•“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这种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郭沫若•(二)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构建与纷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革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观的变革为基础,直接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学术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则以理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构建和演变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形态的推进过程。•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发挥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二)核心价值体系需要贯彻的价值原则•传统儒家仁道观念的建立是源自原始儒家对“仁”的观念的阐发。仁道价值观念建构的过程是直接与对天人、人禽、群己、义利、力命、王霸等关系的揭示相关的,从一个非常整全的角度反映了儒家仁道价值的宽广内容。•自然价值原则:儒家强调自然价值的意义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重过程的结合。(摆脱自然进入社会,理解认识自然以求安身立命)•德性价值原则:人作为德性(道德)的存在是儒家追求其社会理想的基础,而人的德性活动则是人类朝向健康发展的动力。•个性价值原则:我们只有懂得了在社会交往系统中确立个性价值的理想,才能够进一步去完善个性价值实现的过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礼论》)•自由价值原则:自由价值原则不仅是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的追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语录中》)•(三)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觉•从心态文化的视角看,文化自觉有两重维度,一方面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自觉。•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西方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加以会通,力求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文化经典。只有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文化经典,才能够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当我们面临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经济生活中贫富不均、社会生活中的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沦丧等多种状况时,我们还能不能以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的姿态去发展民族文化,就需要对人性的自觉有充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