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荆州市教科院文综研究组一、试题分析(一)地理1、总体评析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文综I卷)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突出考查了考生地理思维能力。与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试题的题型、分值没变,题量略有增加(学科内综合题由1题增加到2题)。试题整体难度与2006年基本相当,难度适中。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比重约为43:57,区域相关知识比重有所下降,注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2、试题特点(1)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宏观认知。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部分,继承了前几年试题的特点: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主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将中国城市化、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征、地球运动意义、温室农业、黄河生态环境、城市工业布局、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城市区位与区际联系等学科基础核心知识作为”中心问题”来设计相关试题。(2)以双基为本,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意义、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洋流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化特征、温室农业原理、工业布局原理、城市自然区位等主干核心基础知识成了地理试题考核的重要落脚点。同时,时间计算、统计图表的数据处理等地理技能在试题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解答试题时,对试题呈现的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与大脑储存的信息相融合,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第1-2题需要调动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来分析问题。本组题以十分简洁的四条“年份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为载体,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坐标图中的有用信息,调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这一重要地理基础知识来具体分析中国和美国城市化的相关问题。第1题:首先抓住题干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获取有用信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城70市化特点这一地理特点。再与坐标图中的有用信息结合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第2题:首先抓住题干中的“美国”,并获取有用信息:美国是发达国家,回归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再与我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正确选项c。如3~5题:澳大利亚的气候问题以一幅简洁的澳大利亚大陆轮廓图为主要背景,考查考生对与澳大利亚大陆密切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判断等。第3题:抓住题中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在获取图中T、Q、H、S四点的位置信息,回归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基础知识上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东澳大利亚暖流)。第4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中的有用信息,确定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再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即可选出正确答案B。第5题:本题以一幅“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图”为素材,图形新颖、简洁,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中有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根据P点在图中的位置信息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确定P点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次,根据图中的气温信息,排除②线,再根据图中的年降水量信息排除③④线,并最终确定正确选项A。如36题: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局问题,本题以简短的文字叙述和一幅简洁的工业区分布图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运用城市工业区布局的相关原理,综合分析、解决城市丁业区布局中的相关实际问题,试题素材来源于生活,体现学生“活化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的地理学习理念。第(1)问:首先由设问中的“东部工业区”,寻找做题的线索:工业区的具体位置(城市东南的郊外,城市河流的下游,铁路和公路沿线等)、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再结合文字信息“该地盛行南风”和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的污染类型及其相应的布局原则;工业区布局的主要经济区位条件等地理基础知识,即可判断东部工业区选址是合理的。在说明理由时应注意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交通运输等角度全面地,有层次性地加以描述。第(2),抓住设问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信息(城市不断扩展)、工业部门信息(焦化厂、水泥厂为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以及地理事实信息(焦化厂、水泥厂的搬迁呼声越来越大)。再结合图中西部工业区的位置信息(位于城区内),比较容易得出其搬迁的原因。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西部工业区在城市扩展以前的布局是合理的,只是由于城市的发展而变得不合理了。在如第40题:燕京的选址及其位置的重要性。本题是一道文科综合试题,其中的第(3)问、第(4)问为地理题。试题以一幅燕京的位置及周围的环境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题中信息,利用所学的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区为条件这一基本地理原理,综合分析燕京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并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3)问:本设问较常规,突出考查考生阐释城市选址的自然条件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全面阐释,如分别从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基础几方面加以阐释。其次,要结合燕京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阐释.体现燕京的地理特征,不能用原理代替答案,如在阐释地形对选址的影响时要说出“燕京位于山前冲积扇上,地形平坦”,而不是直接说出“地形平坦”这样的“套话”。第三,注意用地理学科语言加以描述,如冲积扇等。第四,需要注意阐释语言的逻辑性、简洁性等。第(4)问:首先抓住“燕京”是“城市”这一关键点,从城市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来组织答案。其次,抓住图中“燕京”的位置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3)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突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应用试题情境创设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大部分地理图表相对比较传统,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如第5题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统计图”、71第6—8题的“经纬网简图”、第40题的“燕京城历史地图”等。全卷地理试题共有6图1表,突出了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5题图示中4地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数值,第6-8题题干文字限制信息和图中曲线的分布特征,第36题文字材料中的风向和图中河流、交通线的分布,第37题表格中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比例的数据,第40题图中地形、河流和古代大道分布等。(4)强调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突出材料信息与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大部分地理试题创设比较注重对考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第6-8题显得更为突出,本题组的解答,首先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将简洁的局部经纬网图通过空间想象恢复成完整的经纬网图。其次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运用分析、推理、判断等地理逻辑思维,建立起如下的思维链:第6题:南极附近极昼→图中晨昏线b以下为白昼部分→通过M点的经线为正午12时→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5时。第7题:夏至日(6月22日)晨昏线与北极圈(66.5°N)相切→7月份晨昏线与北极圈内的某条纬线相切→选项A、B错误,可能是C、D选项→秋分日(9月23日)晨昏线经过北极点(90°N)→7月份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M的纬度可能为75°N。第8题:Q地经度为0°→P地经度为90°E→北京位于P地以东→北京日出→M点以东的曲线为晨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处于夏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森林火险等级最高。本组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解题时会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如能突破思维障碍,则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说本题组是今年文综地理部分的高低分的一道“分水岭”。(5)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突出地理问题的论证与探讨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2007年的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科特色。如第37题,虽然试题没有提供区域地图,但解题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建立起中国的心里地图,并对表中所涉及地点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把握,否则就难以对降水量多少进行正确的成因分析。第(1)问:本问突出考查考生分析表中信息,归纳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特征的相关能力。做本题需要注意:回答问题的依据是表中的资料。如:选项A,如果按我们平时所学的大致描述“我国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少”来判断就错了。因为表中的广州春季降水量占到了30.8%,仅次于夏季的44.3%,乌鲁木齐也如此,而B选项的叙述太绝对化了。第(2)问:可直接从表中读出(南昌),这是回答下一问的基础,不能出错,同时提取“南昌”的位置信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整合“夏季降水量比重低”中的相关信息,较容易找到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为伏旱天气,降水偏少。第(3),要回答“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一空,需要一定的思维技巧:不是看年降水量少的城市,而是看夏季降水量比重较低的城市。这样较容易填出正确的城市——乌鲁木齐。再结合其它位置信息分析其降水少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远,水汽少。第(4)问:注意“五台山”与“郑州”位置信息的获取:郑州位于华北平原上,而五台山是山峰,有地形雨。综合题部分大多采用开放式设问,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36题的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方向标、河流、交通、城区分布等信息,判断并分析说明东部工业区选址的合理性:第(2)问则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对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与探讨。第40题第(3)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地形、河流和区域气候等信息72的分析,归纳出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第(4)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交通线信息的分析处理,作出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论述,采用开放式问答,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又能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值得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和考生的关注。(二)历史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湖北卷试题(全国卷I)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稳中有变”的特点。遵循《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题型、题量、分值都保持相对稳定,试题难度适中并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对中学教学将产生较大的导向作用。历史试题部分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可能是最难的、考生深感无奈的题目,它再次承担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增强区分度的功能。历史部分试题的主要特点有:1.从试题立意的角度分析,试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主要指主观题),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注世界,注重了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国家意志。今年是南昌起义80周年,第14~17题以军队发展为主题,考查了不同性质军队的特点,讴歌了新型人民军队的特点及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一曲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颂歌。第38题考查了二战初期美国通过修改中立法打击法西斯的历史史实,试题昭示了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时代主题;同时,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舞台中考查,揭示了民族复兴的主题,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第40题考查了金迁都北京(燕京)的史实,该题有三大现实意义;考查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联系;通过金迁都的历史影响印证了民族融合的价值;以金迁都后的发展揭示了生产力作为第一社会进步要素的基础性意义。2.从板块的分布角度分析,